深圳市清华实验学校高三:林文龙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精神范畴,而利益属于物质范畴。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是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是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即重义又不能轻利。不要利益的道德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慈善家而言,他们向社会的捐赠中,少部分是自己劳动所得,而绝大部分是募捐而来的。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自于道德的感召力。他们的德行足以感召那些有爱心的人,而成为一种事业。聚集大量的财物,投放给急需帮助的人。德是获利的前提,没有慈善家的大爱,就无法筹集善款释放爱心。道德和利益是对立和矛盾统一关系,它们是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
一个见义勇为者,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时,歹徒被制服了,受害者免遭祸患,而他却因此受伤住院。这个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是免受歹徒伤害的人,由他来出资给见义勇为者治疗,这是在情理之内的事。如果得到帮助人不愿意出这笔钱,这是道德缺失。而受伤者在重义的同时,应当适当地索取利益,不仅是医疗费用,还应该有误工费、营养费。否则,谁还去做见义勇为的事呢?只有在重义不轻利的前提下,讲道德才能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不讲利益的道德,不会成为风尚。
孔子收徒弟之事更是左证,孔子是圣贤,有德无钱。所收徒弟,颜回有德无钱,子贡有钱德不高。孔子收子贡为徒,完全处于为他出游讲学,广施仁义提供物质基础。可见道德是离不开利益的。
道德有善恶之分,是人的一种本质体现。他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不立者怎么能获得大利,道德与金钱不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在评价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不能仅以义来考量。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偏激地理解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应该理智对待和处理。一个人做好事,但他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仅只不大不小的表扬而已,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惩恶扬善的力度不大。不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并持久地传承下去。要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首先转变观念。光提倡精神而不要物质的极左思潮,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离我们远去了。
终上所述,道德与利益是相互存在的一对矛盾,无德便无利,片面地追求利益而忽视道德,这个利不能长久。二者不能偏颇,要合理处之。
一指导教师:杨汝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