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2616488
微信同号(08:00-22:00)
直接微信联系老师更快捷

专题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浏览:2327  来源:深圳语文补习网  日期:2011-09-07
一、“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列入考试范围
       关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前面已有专题介绍,这里只作补充说明。
       1.考查的角度
       考查的是“正确使用”,不考名词术语,更不考对某种标点符号用法的解释,所以不要孤立地背条文,背用法,而应把注意力放在“使用”上,要改变平常使用标点符号漫不经心、随意用笔一戳的不良习惯。
       2.考查的方式
       可以是放在第I卷第一部分,用选择题考,让考生辨别使用的正误,如该“专题”举例说明的那种。也可以放在第II卷的语言表达部分,用改错的方式来考。如1996年全国卷第31题:
       下面是从一则乱办学的招生广告中摘录出来的话,除内容方面的问题外,在标点、语法、句意表述上也有不少毛病。读后完成(1)(2)两题。
       我校是×××捐资百万美元 跨省办起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
                ①             ②           ③
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国内外80多家新闻界报导了我校我校饮
               ④           ⑤
誉东南亚, 除了越南、柬埔寨某些国家都有姊妹学校
   ⑥              ⑦         ⑧
       (1)有毛病的四处是(只填序号)                  
       (2)选三处改正
         a.(只填序号)           ,改为                        
b.(只填序号)           ,改为                        
c.(只填序号)           ,改为                        
       有毛病的是②③⑤⑧。②处在“办起”和“三所”中间应加“的”;⑤把“新闻界”改为“新闻单位”;⑧处“某些”改为“其他”、“别的”等词语。这三处属于“语法、句意表述上”的毛病,而③处则是标点使用错误。“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是并列短语作“有”的宾语,它们中的两个逗号改为句号。
       这样看来,试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技巧性。考标点符号的使用,其本质是考查对句意句子结构和语气的理解,考查语句的切分能力。
3.复习建议
高中语文第三册“附录”中有《标点符号使用法》(P170—194)。可以它为准,先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选用1994到1998年这五年中的高考试题作练习,通过练习,了解这类试题的考查角度、重点和设题的技巧,再适当做一点练习就可以了。
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1.何谓熟语
熟语是指“词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 变其组织”。(《辞海》)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说:“所谓‘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话马医等,它比成语使用范围广。”参照权威性工具书和《现代汉语》(黄伯荣等主编),熟语大致包括以下五类:
(1)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如朝秦暮楚、言简意赅、光怪陆离、不可理喻。
(2)谚语: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意蕴深广的固定短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家不和,被邻欺,家和万事兴。
(3)格言:广为应用的富有劝戒、启发、教育作用的短语。如有志者,事竟成;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惯用语:是一种定型化。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如踢皮球、碰钉子、敲竹杠、泼冷水、冷处理。
(5)歇后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它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用事物构成生动形象的譬喻,后一部分符前一部分加以判断,推理或解释。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钢针对大梁——各有各有场。
此外,还有俗语。如:“鸡蛋里寻骨头”。
由此可见,将“成语”改为“熟语”,扩大了考查词语的范围,更有指导中学生向生活学语言、学习人民群众口头语言精华的良好导向。
2.精彩回放
“熟语”高考试卷中已有涉及,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可望而不可即”“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等,已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只是放在辨别字形的试题里而己。不过,正面考熟语的试题也有过,如1992“三南”试卷第8题:
把下列句子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答案写在括号内)。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排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吹毛求疵)
②“豪强”和“管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空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
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贪得无厌)
不过,这道题还是以理解为主,还不能算作应用为主。但它可以帮助开阔眼界。
3.复习建议
第一次将熟语写进考纲,自然会在试卷上有所反映,也就是说肯定会考的。根据此类试题的固有特点,复习时要注意下列几点:一是注重常用的,不要热衷于生冷的,常用的,便是生命力强的;二要注意准确理解其含意,不可以为常用的,就一定准确理解了,更不要望文生义;三是不要抛弃成语。有些成语词典兼收熟语,可以先复习成语词典上收录的熟语,有条件的再旁及其他。
三、古诗文阅读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这一修改有一个反复的过程:2002年以前是“概括中心思想”,2003年改为“概括中心意思”,2004年恢复为“概括中心思想”。原来将“中心思想”改为“中心意思”,是为了命题方便,可以宽泛一点。这次改回去,据我的理解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二者思维层次上有差异,“概括中心意思”是对事件过程的概括,属于表层内容的浓缩;而“概括中心思想”是对事件内涵的概括,要求的层次略高于前者,它是对深层意思的提炼。第二是与考查的实际更加吻合。高考古文阅读的选择题,其最后一题有时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这两年通常表述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后者的“分析”与“中心思想”的说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后者的表述及其选项已超越了对事件过程的概括,切入到深层思想的探寻和剖析。因而今年的修改是恰当的。
四、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样的修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告诉我们,古代诗歌只考查“鉴赏”而不考“评价”;古文阅读只考“评价”而不考“鉴赏”。这样修改以后,命题的指向更加清晰,可以澄清复习过程中的一些似是非的说法。
此外,这样的修改也可与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项能力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完全一致起来,使古文阅读作为一种文章阅读的要求更加明确起来,再次告诉我们,一定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五、“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另两处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还有两处删改。一处是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删去;另一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原来对“句式”有一个解释:“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现在把这解释性的文字删去了。
对这样的删改,我们是不是应这样理解:
1.删去古诗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并不意味着总体要求或总体要求的改变,而是因为这一部分的总标题“古代诗文阅读”已经把阅读对象说清楚了。即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文章两部分,就像现代文阅读规定“能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一样明确。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不是透露出所选诗文的难易度还有一定的变化,也未可知。但就复习备考来看,似乎仍然应注重“浅易”的古代诗文。
2.删去对“句式和用法”作解释性的话,只是把显浅要求转变为隐性要求,因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也就是这些内容,它本来就是很明确的。因此,删去解释性的文字,并不是意味着阅读中不要关心“句式和用法”了,应该懂得,理解文意、翻译文句是离不开对“句式和用法”的掌握的。
六、“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的调整
这一部分的调整,归纳起来有下列三点:
1.题量调整。由2003年的26题减少为25题,即第I卷的单项选择题减少一题。
2.分值调整。第I卷的单项选择题原来为45分,今年减少3分,为42分;第II卷的分值由原来的105分,增至108分。
3.题型调整。古文阅读原来的5道选择题减少为4题,由原来的15分减少为12分;增加文句翻译的文字量,由2002、2003年的两句增加至三句,分值也由原来的5分增至8分。
这三项调整中,对考生有直接意义的是古文翻译总量的增加,这意味着对考生理解文意语言转化、综合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第一轮复习讲到古文翻译时,曾经说过,古文翻译是考生的薄弱环节,2002年和2003年古文翻译的得分率都比较低。今年又增加翻译量、增加该项的分值,这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勤加练习。
其他还有一些调整,对考生应考无直接关系,如“写作”部分,除掉“应用文”上的星号 ,并不是要考应用文,而是话题作文的“文体自选”。便有一些考生已经写作应用文,因此星号变成多余的限制。
七、“熟语”练习举例
(一)熟语与成语互换举例
1.  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
2.  好虎敌不过群狼——寡不敌众
3.  躲过了风暴又遭雨——祸不单行
4.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5.  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
6.  井里水打往河里——劳而无功
7.  衣上有虱烧棉袄——因噎废食
8.  顾了吹笛顾不上捏眼——顾此失彼
(二)积累下列熟语,理解它们的含意,并且会运用。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做事做缺少必要的条件,很难做成)
2.  求人不如求己
3.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比喻经常勤学苦练,以求工夫纯熟)
4.  人不知,鬼不觉(形容行动非常秘密,谁也没有察觉)
5.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后会招致麻烦,也指出名后为保名位而保守怕事)
6.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7.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8.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处境窘迫)
9.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10.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谁)
12.书生气十足(比喻糊涂,看问题单纯、幼稚)
13.树倒猢狲散(为首的垮台,他的走狗便失去依附就立即溃散)
14.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如人心愿)
15.水至清则无鱼(比喻人太精明就没有伙伴)
 
版权所有:深圳市天元北极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号:91440300081852861M ICP许可证号:粤ICP备09101687号-3
联系方式:0755-22183907(龙小元老师) E-mail:9391702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