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2616488
微信同号(08:00-22:00)
直接微信联系老师更快捷

阅读教学十五讲

浏览:2747  来源:深圳语文补习网  日期:2011-09-07
阅读教学十五讲
第一讲 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

考 点:
  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
  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说明: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散文,然后结合本考点的考试说明答题。 
  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积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②那是一种细细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 
  ③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结果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④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⑤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她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活的可贵。 
  ⑥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积下的茧。 
  ⑦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⑧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⑨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⑩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 
  ⑾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⑿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1、选出符合本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内容的一个成语( ) 
  A. 自作自受 B . 作茧自缚 C. 自讨苦吃 D. 垂死挣扎 
  2、请从文中找出两句既能体现主题,又富含哲理的话来。 
  3、联系本文的主题,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实例,谈一点体会,50字左右。 

  简析:第1题属于判断选择性的题目,要求在感知、理解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选出能概括其大意的成语来,其答案是B。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主题(即自己造成的失误或不幸得靠自己去解决)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主题,富含哲理的语言材料。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文中“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两句符合题目要求。第三题要求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例谈点体会,本题的关键是生活实例要和文章主题相符合,答案略。 
  二、阅读下列议论文段,然后答题。 
  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早已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对于第一个去征服科学征途上的险隘雄关的科学家来说,更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有时甚至需要为这献身。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塞尔维特,在教会的淫威下牺牲;第一个发明滑翔机的里利塔尔,在最后一次飞行中突遇狂风,机坠身亡;随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的265名水手,在三个多月航行中忍受一切困难,甚至饮用污水,以木屑和老鼠充饥,生还的仅18人;第一个导引天电的富兰克林,在风雨雷电中用风筝和绳索引电,面对的是被雷电击倒的危险;第一个发明牛痘疫苗的琴纳,在儿子身上试验牛痘疫苗,担了极大的风险……当我们历数这些灿若繁星的科学先驱者的名字的时候,深深感到这些勇敢无畏的“第一个”是用鲜血和生命来铺就人类通向科学之宫的道路的。每一位“第一个”,都是一座令后代钦慕的丰碑。 
  1、 这一段话的论点是: 
  2、 根据文章的意思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3、 这段话中有个论据需要换一下,你认为应该换哪一个?为什么? 
  请将用来替换的新论据写在下面。 
  简析:第一题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论点(也可在文中找出能充当论点的原句),答案是“在科学的入口处,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一题主观性较强,有一定的开放性,象“在科学的入口处”、“要敢做第一个”等等之类的答案均可。第三题要求考生辨别出不能有效支撑观点的事件材料,纵观这几个材料,唯有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材料中没有突出麦哲伦的“第一”,它突出的是水手的艰难和伤亡,这显然不能有效证明本文的观点。可以替换为第一次使用麻沸散的华佗等首开历史先河的材料。 
第二讲 情感透视 突出人物

考 点:
  把握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 
知识要点:
  1、在阅读中体会出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
  2、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考试说明:
  1、能对关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的表述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用合乎要求的对其作准确归纳。 
  2、能找到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依据。 
考点例析:
   一、阅读《谁赶走了鸟类》,然后根据本考点的考试说明答题。 
            谁赶走了鸟类 
  (1)我已经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有几次我竖直耳朵谛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 
  (2)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我常看见一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青枝嫩叶后又信手丢下,让它们绝望地挺着身子露宿街头。 
  (3)终于听到鸟鸣,是只引亢高歌的麻雀。可仅仅是试了嗓子,歌声便嘎然而止。正疑惑着,我看到一个举着汽枪的兴高采烈的男人。 
  (4)我的愤怒忽地涌到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我想喊却没喊一声,想吼也没吼一下,想骂也没骂一句。我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那个男人身边走过去,像见了猫的小老鼠。 
  (5)真该感激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疯子。再做一次于事无补的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冷静”还安慰我: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 
  (6)可是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就像怀念因为我疏忽而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一处浓荫,三五只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那清丽的歌声沁人心脾,一洗心上尘埃和身上的疲惫,任何人类的语言都无法代替。 
  (7)在喧闹的人的世界中,我重新寻找我们口口声声的“人类朋友”——鸟类。 
  (8)“我们的朋友”在鸟市上被明码标价。 
  (9)“我们的朋友”被搬上各式各样的餐桌,塞进各式各样的嘴里。 
  (10)我们这样待“朋友”太久了。不用多久,我们这些“好人”的后代只能到鸟市上去认识“我们的朋友”了。 
  (11)鸟声渐远。而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 
  1、 第①段中加点的“竖着耳朵”和“谛听”,从内容上看,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 
  2、 文中写了作者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男人的行动,写这件事时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3、文章末段说“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鸟声呢?”从全文看,你认为,“渐远的”除了“鸟声”还有什么? 
  简析:这三个习题考查的内容都与作者态度和情感有关。第一题“竖着耳朵听”、“谛听”,旨在极言鸟鸣声之少,突出强调的是在繁华的都市,人与自然的不谐和。第二题表面上是详略问题,实际考查的内容也关乎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作者写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男人的行动这件事时,详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是为了解剖、批评象“我”一样的人——他们既是环境保护(爱鸟运动)的鼓吹者、宣传者、“环保卫士”,却又对形形色色的“凶残者”听之任之。第三题考查的是作者对所写之事更为广义的态度。它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我”的情感的基础上答题,答案是:还有兽语、虫鸣、鱼游等;还有成片的树林、天然的草场;还有人们善待生灵,善待自然的爱心。
 
  二、阅读《永远的蝴蝶》,然后答题。 
       永 远 的 蝴 蝶 
       陈启佑(台湾) 
  ①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③“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④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⑤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 
  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⑦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⑧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体会下列两句话里蕴藏的人物心理活动。 
  ①“谁叫我们只带一把雨伞哪。” 
  ②“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2、文中的“蝴蝶”指什么?文章以“永远的蝴蝶”为题,有何深意? 
  3、第5段“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一句怎么理解? 
  4、第8段中写道:“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如果要在这句话“雨”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以使表情达意更明白的话,这个修饰语应该是什么?(提示:可借用某个流行歌曲名) 
  简析:这四个题目都是对作品中人物情感和态度的理解性考查:第一题中,①表现的是樱子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想为男友分担忧愁的心理:一把伞,不能两人同时去寄信,既如此,我去为他——我的所爱寄信去吧!②表现的是“我”自责、痛苦的心理:就因为只有一把伞,才让樱子送了命。第二题涉及到了文章的主旨——“我”的感情的核心成分。蝴蝶指樱子 樱子虽然去了,但她却永远留在我心中,她的人,她的情,成了我永远的怀念。第三题“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似是写景,实则是刻画“我”的心理:樱子去了,是因车祸而去的,这种凄惨的场面令人心痛不已,自然界虽为春天,而我心里却已是潇飒的秋天。第四题名为考查修饰语,实际上还是在考查学生对“我”的情感把握的准确程度,答案示例:“心” 
第三讲 理解词意 紧扣语境

考 点:
  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要点:
  词语的运用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词语在词典中的义项大多不止一个,词语在运用中的灵活性还不止于此,语言环境甚至可能赋予它词典中没有的含义。所以,判断某个词的用法必须以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为依据。 
考试说明: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某个词的含义。
  2、根据要求,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合适的词表情达意。
  3、能对某个词的运用进行或好或差的评价。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相关习题。 
  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吗?我怔了一下才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我如约来到老师办公室,她表情依然平静似水。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0种,单台湾就有400多种。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赶紧补充道:“凤蝶最美呢,全世界有600多种。”老师依旧闷葫芦。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着查资料,换得老师没态度,可了得?我猛地仰起头,豁出去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木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大烨斑蝶能迁徙2000到3000公里,集体过冬呢…… 
  1、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 
  硝烟味: 
  闷葫芦: 
  2、 第一段中“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天使”指谁?文中为什么用 
“吹拂”一词。 (大连市2002年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第一题,根据语境,“硝烟味”指语气的严厉或大声批评,大声呵斥;“闷葫芦”指一声不吭或不吱声。第二题中的“天使”指老师;用“吹拂”一词能够体现老师语气的温柔。 
  
二、对下面加点字选择义项正确的一项是() 
  错落有致“致”的义项:①给予②集中③达到④情趣 
  莫名惊诧“名”的义项:①名称②说出③名声 
  分门别类“别”的义项:①分离②分辨,区分③另外的④不要 
  A、 致①名②别② B.致④名②别② 
  C、 致②名②别② D.致④名①别③ 
  (重庆市2002年中考题) 
  简析:略。答案 B 
三、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母亲是个好劳动,她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C.动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人间千丝万缕联系一样,十分复杂。 
  D.我们应像农民珍惜他们丰收的果实一样珍惜我们胜利的果实。 
  简析:A 句中前一加点的词指李公朴本人,后一个加点的词指象李公朴一样为民主、为自由而不懈奋斗的人;B句中前一个加点的词意为劳动者,后一个加点的词意为耗费体力或脑力的活动;C句中前后两个加点的词均为多、细、复杂之意;D句中前一个加点的词意为农作物成熟时的果实,后一个加点的词指我们事业中取得的成绩。故答案为C 。 
简析:本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同第四题,简析略。答案:B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B.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简析:D句中既然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效果就应该是事半功倍,所以答案应该是D。 
五、阅读下列短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妙处。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荧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的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徽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简析:解答这类题目,既要考虑这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更要考虑到这个词语的实际表达效果。“半明半昧”意为有时明亮,有时朦胧。它形象地写出了星星闪烁不定的情状。“摇摇欲坠”意为摇晃着,象要掉下来一样。它既写出星星闪烁不定的情状,又符合在运动着的船上进行观察的实际情况。
第四讲 理顺结构 左右逢缘 

考 点:
  理解句子内部的结构,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知识要点:
  和词语一样,句子的含义虽然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却有着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的灵活性,同一句话,不同身份的人说,在不同的话语场合说,在不同的情势下说,用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说,其含义大有区别,甚至完全相反。 
考试说明:
  1、能判断某个句子用在某种语言环境下是否恰当,并能改正;
  2、能用合适的语言作准确诠释、能对精彩句子作一点赏析。
  3、理解句式特点,根据语境和语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根据提示仿写出合适的句子。 
考点例析: 
一、为了使下面的这段话简明、连贯,应做的修改是 () 
  ①轮船在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明方向,不然就可能搁浅或触礁沉没。②航海史上这样的事故出的太多了,举不胜举。③这类惨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教训。④在人生的道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⑤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否则,就会庸庸碌碌,虚度时光,甚至误人歧途。” 
  答: (天津市2002年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第二句,第三句对灯塔能指明方向的意义的阐发偏离了文段的主旨,故应删去②③ 
二、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应填入哪个句子是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答: (天津市2002年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纵观题目和备选答案,我们很快发现,备选项和空白前面的语句能够找到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即笑容——眼泪、喝彩——沉默、顺从——反对、顺利——挫折。故横线上应依次填入②③①④ 
三、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陕西省2002年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本题要求联系自已的生活常识,依靠自已的认识水平,准确理解富兰克林的名言,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答案示例: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四、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一段文字,从加横线的句子中选取一句,作简要品析。 
  ①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②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③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④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⑤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⑥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⑦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⑧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⑨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⑩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简析:加横线的三个句子的含义都非常清楚,但其妙处却各有千秋。第一处是属于心理活动描写,它以“我”的口吻,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第二外属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它形象地、直露地刻画出母亲泼辣、只爱金钱、无情无义、虚荣心极强、要面子的性格特点。第三处属于环境描写,它从侧面烘托了我们一家失望、阴冷的心情。 
五、例句仿写 
  1.仿照例句的形式,仍以秋天为描写对象,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                         
  2.下面的文字,先介绍风沙进攻有两种方式,然后分别说明每种方式的特点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请仿照这种句式特点写一段话,内容自定。 
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件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仿句:                            
                              
(北京东城区2002年中考题) 
  简析:这两个题目都要求仿照例句的结构形式写一句话,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定性,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第一小题限制了描写对象,其例句的结构特点是:第一个短句点明情感对象,后三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描述情感理由。明确了结构特点,我们便可着手答题了。 
  第二小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和第一小题基本相似,只是其结构不同,内容更为开放而已。答案示例: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是指学习目的不明确,只会循规蹈矩地机械学习。一种是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是指能带着问题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 
 
第五讲 瞻前顾后 补充缺漏

考 点:根据语境,按要求补写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在阅读中把握文章、文段的结构特点,把握语义的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和逻辑联系,并创造性的运用。 
考试说明:本考点的开放性较强,要求根据语境所提供的结构特点和语义联系,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补写合适的内容。 
考点例析: 
一、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 ①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轶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②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③ 。 
提示:吴王夫差一伍子胥 蔡桓公一扁鹊 
楚怀王一屈原 鲁庄公一曹刿 
齐威王一邹忌 唐太宗一魏征 
(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中考题) 
简析:本题要求根据语言环境和有关提示在文段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句子。根据语境,可知①处应填写一个和上一句相似的句子,答案示例:“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诫,何又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同理,②处也应填写一个与上句的句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相似的句子,答案示例:“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根据题意,应在③处对本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总结,答案示例:“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 
注:以上三个空的答案只要意义正确即可。 
二、阅读下列短文,在③、④段之间补写一段承上启下的文字。 
①一个班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②一天,上课铃响了。可是,黑板还没有人揩。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敢上前去。这时,一个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人心跳地上去很快将黑板揩干净了,当时大家都从心里佩服这位同学有勇气,是他,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③这个同学之所以能够做出其他同学所做不出的好事来,显然是由于勇气,是勇气在鼓励和支持着他。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以非凡的勇气继续编修史书。终于写成了不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④原泰安市检察长公丕汉,在调查以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首的特大贪污、走私、受贿案件时,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威吓,甚至是对他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威胁。在超凡勇气的支配下,度过一道道难关,依法惩处了这个犯罪团伙,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 
(黄冈市2002年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短文第③段说是勇气是获取成功的条件,而第④段说勇气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明确了这一点,答案就好做了。 
本题的答案是:勇气,不仅是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只要意思符合即可) 
三、阅读下列短文,在文中省略号处补写符合语境的话来。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给所有的年轻人都带来了希望。我也在母亲的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复习功课。 
一天晚上,校园大礼堂要放映电影《林则徐》。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影片,可再过一个星期就要“高考”了,我觉得仍有许多东西还没有复习好,十分犹豫,去还是不去? 
傍晚时分,我望见窗外有人三三两两地搬着椅子走向学校大礼堂,心里急得直发慌,想来想去,我决定先看了电影再回来复习功课。但当我走到楼门口时,忽然望见走廊墙上贴着的一幅标语: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我停下了脚步,缓缓地转身上楼。因为我想对自己认真一回。回到办公室复习功课,我倍感心烦意乱,什么都读不进去,满脑子想着我自幼就喜欢敬佩的林则徐。 
后来,我索性又提起椅子,冲出门外,心想反正在这里什么也干不了,还不如去看电影。不料在过道上,我遇见了一个同在楼里办公的叔叔,他见了我就说:“我好几次从楼道经过,…… 
他的一番话,使我为要去看电影的举动深感惭愧,于是我拖着椅子又回到了办公室。 
再次坐回复习桌前,我的心略静了一些。毕竟有人鼓励了我一番,心里好受一些。我翻开书,慢慢地看了下去,也能入神思考。 
又过了一会儿,窗外传来说笑声。我起身望去,见人们搬着椅子向家属区的方向走去,在兴奋地议论着什么。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欣慰,虽然我曾经犹豫过,两次离开又两次折回,但最终还是战胜了自我,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情。 
简析:根据题意,省略号处应填写叔叔的见闻和感受,而且这见闻和感受应和“我”有关,能促使“我”定下心来读书。 
答案示例:看见你妈办公室的灯亮着,还以为是你妈在办公,不想竟是你在用功,好孩子,这么用功,肯定能考取大学。 
第六讲 先后有序 合理排列

考 点:词语、句子、段落的排列顺序。 
知识要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相关词语的排列顺序有一定之规,不能随意更改,这是因为相关一组词的排列或者要考虑与前文(后文)的搭配、照应,或者要考虑这组词语之间本身存在的先后关系、程度的轻重关系等;同样,句子的排列也有一定之规,其排列顺序往往要受其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的制约,要受前后文语义的影响。段落的排列除了要受到逻辑关系、语义关系、时间关系的影响以外,往往还受文章布局谋篇的影响。 
考试说明:1、按要求排列顺序。2、判断能否改变排列顺序,并说明理由。3、改正错误的排列顺序并说明理由。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文段,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填入文中的三个空白处。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 ①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 ②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的内驱力。 
三是 ③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一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青岛市2002年中考题,片断节选) 
简析:阅读三个空白后面的文字,可以得知空白处所填的词应该能对其后面内容起到概括作用。据此,可得出答案:①处应填入“导向作用”,②处应填入“推动作用”,③处应填入“积累作用”。 
二、下面四个句子原是一段,现被人为地打乱,你能将其还原吗?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想:我难,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简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这几句话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谈的,然后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等确定句子的排列顺序。看完这四个句子,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这是有关如何对付考试难题的一段话,所以②应该放在这段话的开头,而①句中的“首先”暗示我们,这句是调整心态的第一步,应排在②之后,第②句提到了要“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消除心理障碍呢?第④句中的“这时,你应该想:”提示我们,这一句应排在①之后,这样一番思索之后,得出的正确答案是②①④③。 
三、下列短文的行文思路有些混乱,请你仔细阅读,采用调整段序的方法纠正短文的思路。 
①脑动脉瘤,医生把它形象地比喻为“颅内炸弹”,因为脑动脉瘤患者常常因突然颅内出血导致残疾或死亡。 
②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反应往往对人自身有保护作用,但有时免疫反应对人体自身也有害。免疫细胞会杀死外来有害细菌,同时也会杀死与这些细菌相结合的人类的正常细胞。还有一种情况,免疫细胞会杀死自己不认识的人类的正常细胞。这样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病、肾炎。人类脑动脉瘤的发生和破裂也与免疫反应有关。 
③为什么人会产生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为什么容易破裂?现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过多年的临床手术,得到了大量脑动脉瘤病体组织,并对它们进行研究。科研人员发现,脑动脉瘤壁上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这是一种免疫的生物酶。我们可以推断脑动脉瘤的发生、破裂是和免疫有关。 
④各种因素引起的血压突然增高,是诱发脑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原因,所以,过去预防脑动脉瘤破裂,常常从防治血压升高入手。在一张人脑动脉示意图上可以看到,颅底动脉环是脑动脉瘤的高发病区。 
⑤正确认识发病机理是有效防治疾病的关键。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开拓了防治脑动脉瘤疾病的新方向。控制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对最终解除“颅内炸弹”,拯救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控制破坏性免疫反应,抑制相关生物酶的作用,是最终控制“颅内炸弹”的重要措施。 
⑥研究人员对这种脑动脉瘤组织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在脑动脉瘤壁上有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免疫细胞可以产生一些破坏脑动脉壁的生物酶,正是这类酶可以使脑动脉的强度下降,鼓出,形成了脑动脉瘤。在鼓出部位,也就是在脑动脉瘤处,随着免疫反应的增加和生物酶作用的增强,免疫细胞破坏了脑动脉内膜的弹力纤维和中膜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被破坏后易破裂,使脑动脉瘤的壁越来越薄,最后导致脑动脉瘤破裂。 
简析:本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对短文的各个段落进行重新排序,段落排序和句子排序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基本相似,只是内容更复杂一些。阅读完六个段落后,我们发现这篇短文是关于脑动脉瘤的说明文。段落①点明了说明对象,并用简洁的文字说明了脑动脉瘤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所以它应排在开头;第④段是紧承第①段分析诱发脑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血压增高,而且进一步说明了脑动脉瘤容易破裂。故应排在第①之后;第③段在第④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会产生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为什么容易破裂?”并进而说明脑动脉瘤的发生、破裂和免疫有关。因此第③段应排在第④段之后;承接第③段提到的免疫问题,第②段和第⑥段逐层深入说明了脑动脉壁上的免疫细胞对脑动脉强度的破坏,并最终导致了脑动脉瘤,所以第②段、第⑥段应依次排在第③段之后;第⑤段照应第①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故应排在最后。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这篇文章的正确段序是:①④③②⑥⑤ 
第七讲 弄清思路 明确结构

考 点:划分文章(段)的结构层次、并说明理由。 
知识要点:一篇文章也好,一个文段也好,都有其结构方式,有其内容组合形式。段落之间、句子之间,或者按内容的主次关系组合,或者按时间的逐步推移来组合,或者按空间的合理转换来组合,或者按情节的发展来组合,或者按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组合…… 
考试说明:按要求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归纳段意。 
考点示例: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按其行文思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⑴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⑵唐朝的张惠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⑶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⑷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⑸(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⑹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仅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⑺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⑻(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⑼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⑽(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⑾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⑿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⒀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⒁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哈尔滨市2002年中考题) 
简析:第⑴、⑵、⑶句是介绍赵州桥的基本情况,总说其设计的科学、精巧。第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句则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最后,第⒀、⒁句对赵州桥进行高度评价,对设计者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给予高度评价。所以答案应该是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 
二、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段,为其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古今中外的伟人、名家、学者,大都是虚怀若谷的人。②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③可他一贯把功劳归于马克思,他说:“我一生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一把小提琴,”④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被尊称为科学家的一代宗师。⑤可他却说自己像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男孩,只找到一颗卵石,发现了一只贝壳,而没有认识真理的汪洋大海。⑥歌德是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很有贡献,他却说:“我不应把我的作品仅仅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人物。”⑦恩格斯、牛顿、歌德都是他们各自领域里的巨人,他们这样评价自己是言不由衷的过谦之词吗?⑧不!这正是他们对自己的清醒的认识,正如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所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⑨空虚的禾穗总是昂首向着天空,饱满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⑩朋友,愿你成为沉甸甸的禾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四川省2002年中考题 ) 
简析: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第①句是文段的论点,它统帅着全文,而从第②句到第⑧句则列举恩格斯、牛顿、歌德的论据材料对第①句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最后,第⑨和第⑩两句用比喻的方法对形象地对全文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论点,并对读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故答案应该是:①/②③④⑤⑥⑧/⑨⑩ 
 
第八讲 语言表达 方式有别

考 点:在阅读中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知识要点:初中教材涉及到了说明、议论、抒情、叙述等表达方式,其中叙述又包含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又包含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说明语言常常运用下定义、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等方法,具有准确性、科学性、简洁性等特点。 
议论语言常常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常常运用归纳论证、归谬论证,常常运用事实论证等方法,具有严密性、辩证性等特点。 
描写语言具有形象、生动之特点,常让人如有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抒情语言常常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排比、对比等方法,具有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 语言魅力。 
考试说明: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相关习题。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绿色植物能调节小气候。夏天,绿化地带的温度比非绿化地带要低1-3度;冬天,绿化地带温度又比非绿化地带高0.1-1度。灰尘、工业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小,能引起起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矽肺等病,绿色植物是吸附灰尘的能手。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不少绿色植物还能放出一股芬芳的气味,其中含有植物杀菌素,能够杀灭大量细菌,如香樟、桉树、柏树、杉木、夹竹桃等都能分泌杀菌素。而且许多绿色植物吸附有害有毒气体,如松树、柑橘能吸收二氧化碳,夹竹桃、香樟能吸收汽车废气。 
1、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文中加点的内容,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2、全文介绍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3、请你拟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例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简析:第一题要求考生根据表达方式的有关知识,判断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结合加点词语谈谈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题的答案是:本文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据测定”表明说明语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以上”、“许多”表明这种语言很有分寸感,“以上”表明是超过一半的不定数,“许多”表明既不是极个别植物具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功能,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吸附有害有毒气体的功能。“0.1-1度”表明说明文语言具有简洁性和严密性。 
因与本考点关系不大,第二题、第三题的解题思路及答案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相关作业 
⑴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⑵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⑶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⑷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⑸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⑹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十次试验。⑺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⑻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⑼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⑽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⑾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⑿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⒀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文段谈谈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2、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3、文段中的事实论据有几个?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其内容。 
(湖北省随州市2001年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第一题:本文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态度明确,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文段第一句就非常鲜明的提出了本文的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接着列举马克思、诺贝尔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指出为了实现四化伟业,我们唯有勤奋才能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第二题、第三题 略) 
三、阅读《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片断,然后答题。 
记得那是十二月,当八十年代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巴黎大学进修。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提问刁钻古怪,几乎让他所有的学生领教过什么叫‘难堪’……” 
…… 
我突然感慨万千,竞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光盯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站起身,离开讲台向我走来。我这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造,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上讲台,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1、第二自然段 (选填:正面、侧面)描写了“上对话课的教授”。作为教授,他的特点是: 、 (用原文回答)。 
2、倒数第二自然段是用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写教授听到“我”的回答后的反应的? 
简析:第二自然段是采用别人介绍的方式来写教授的,所以第一个空应填“侧面”,这些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教学严谨,提问刁钻古怪”的性格特点。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教授的反应时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三种手段。 
第九讲 感悟修辞 剖析效果

考 点:在阅读中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知识要点:略 
考试说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把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考点例析: 
阅读《读书·养气·写作》,理解、剖析划线部分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①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②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③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④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的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⑤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直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⑥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然得心应手。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阅读提示:文中的“气”指的道德修养、个人气质、个人的精神力量。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阐明了“读书可以养气,写作可以运用自如”的道理。) 
联系上下文,依次对文中划线处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赏析。 
简析:①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读书对于人的道德修养、个人气质的有益影响。②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用语精练地阐明了读书的科学方法。③处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它精练、恰当地阐述了读书的好处。④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于无疑处设疑,非常肯定的论述了“回肠荡气”之说法就是文气在胸中激荡的有力例证。⑤处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文风,另一方面,排比的修辞手法又非常有气势地证明了“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的观点。⑥处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它态度鲜明地论证了读书多,则气足,气足,则善于融会、吐纳,作文时也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观点。 
第十讲 积累迁移,展示个性

考 点:按要求迁移自己的语文积累。 
知识要点:语文积累的面很广,它包含古诗词积累、作家作品积累、文化常识积累、成语积累、谚语俗语积累、名言警句积累、广告词积累、等等等等。 
考试说明:1、在语言环境中根据要求填空。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诗词名句、成语、谚语俗语和广告词等。3、判明出处,指明作者。4、需要强调的是,积累决不仅仅是指古诗文积累和谚语俗语成语积累,它是一个较为广泛的语文素质概念,我们对语文积累考查的理解决不能是多记多背的“捉死麻雀”。 
注:有关积累方面考查,内容非常丰富,本考点只对作阅读意义上典型例析。 
考点例析: 
一、阅读《注意你的体语》,然后答题。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是其心迹的显露,感情的外化,“回眸一笑百媚生”,“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回眸”,一“横眉”不正蕴含悠绵,意味深长吗?这种以非文字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叫做“人体语言”,简称“体语”。 
人体语言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信息反射站。它发出的种种动作、状态、表情等无声的“语言”,常常可以补充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人们正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别人的心态。 
人体语言有头语、脸语、手语、腿语等,可以说,人们的每个活动部位,几乎都能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比如,眉毛位置的稍稍改变,便可传达出全然不同的意思,一条眉毛扬起,是传统的怀疑信号;两眉扬起,则是惊讶:两眉垂下,表示沮丧、悲忧,两眉横展,表示了愤怒——真是“眉语两字笑,忽然随风飘”(李白诗),诗仙李太白也懂得以眉毛的舒展或收敛来代替语言,表达感情。 
常言道, 。的确,在人体语言中,眼语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传递出人们最细微的情感,“暗送秋波”,“眉开眼笑”,“瞠目结舌”,这些成语都是通过眼语来反映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额肌收缩,眉头紧锁时,是一副迷惑不解之容;唇肌下降,口角略垂时,又是副闷闷不乐之态。察颜观色,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也能显露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的人不善言谈,说话没有惊心的妙语,但她的举止行为却热情而不失态,自然而有礼节,由于他的体语帮助了口头语言,同样能赢得料想中的社交胜利;有的人虽有一副好口才,但由于不注意体语,要么一激动而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其表达效果自然要打折扣了。 
现在,人体语言学虽然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却以其实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已被广泛用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中。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它将成为开启人际关系的一把重要钥匙。因此,注意你的体语也显得十分重要了。 
1、(1)“回眸一笑百媚生”描写的是历史上的哪个人? 
(2)“横眉冷对行夫指”是谁的诗句? 
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该段横线上应填的一句俗语是什么? 
3、请写出四个属于“体语”的成语(文中已经出现的不能写) 
简析:第1、2两题的考查属识记型积累的考查,第1题答案是:(1)杨贵妃。(2)鲁迅。第2题的答案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第3题属于开放型积累的考查,答案:略。 
二、阅读《赞石》,然后按要求答题。 
我爱石。我赞美石的高尚品格。 
石,可垒之为高楼,架之为桥梁,筑之为道路。它历尽艰辛,粉身碎骨,化作微末时,又成了沃土,滋养五谷新苗。石的躯体之于我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石,宽广的胸怀里,孕育着无尽的宝藏。 
古往今来,有多少巨笔赞美过石头。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石头记》以石命名;美猴王竟是一尊石猴。石的心灵里,有着多么深邃的思想。 
石,大至于高山峻岭,气势磅礴;石,小至于方砚细珠,莹然可玩。它在昆仑之巅,于迷雾杳霭风云变幻之中,成为天赖以直立的柱石;它在园林之内,与水榭亭阁、茂林修竹相傍,陶冶我们的美感,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石的风姿和操守又有多美。 
石,一经琢制,能夺找造化之功。举世无双的云岗石窟,是艺术天才精雕细刻的稀世珍宝;天安门广场矗入云天的丰碑,永远的记念着不朽的民族英雄。石的感情是多么的沉郁、厚实、丰富,跟人们心心相印啊! 
1、再我国古代神话中流传的“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这两个故事,后来流传下了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 
2、这里所说的《石头记》,是清代大作家 所著的《 》。 
3、古今文人墨客,颂石呤石者甚多,其中不乏经典名句,请写出至少一句咏石的名句来,多写多给分。 
4、请用一成语概括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简析:这一题中的积累性检测仍是识记性积累考查和开放性积累考查 
相结合。第1题的答案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第2题答案是:曹雪芹、《红楼梦》。第3、4两题属开放性考查,第3题答案示例:于谦《石灰呤》之名句:“千锤万凿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4题要求学生必须先弄懂划波浪句子的含义,再找出相匹配的成语,答案是:巧夺天工。 
 
第十一讲 文学欣赏 审美感悟 

考 点: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情节、环境作一点赏析。 
知识要点: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小说和戏剧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描写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的,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它以自由的形式(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抒发感情,反映社会,表现主题,而诗歌则是以精练的语言、整齐的句式结构、优美的音韵节奏、丰富的意象、深刻的主题来反映社会、抒发情感的。 
考试说明:1、分析(赏析)人物(或非人物)形象的性格。2、赏析典型环境对表现形象的作用。3、分析情节对塑造形象的作用。4、分析文学语言对形象的塑造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分析它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注:对语言的分析只作浅层次的要求,不宜在这方面深挖。 
考点例析: 
一、阅读《莲花赞》,然后答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学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织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猗;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婉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朱自清拒领救济粮,原因在于 
2、结合文章的主题,试对“莲花”这一抒情形象作一番赏析。 
3、文章开头说“历代文人墨客爱莲,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其用意何在?这样行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简析:第1、2题旨在考查我们以“莲花”这一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答案是:1、美国的“救济粮”“具有收买灵魂”的性质。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内涵并不是古代“墨客”们所说的超然出世,它的内涵实质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而这,正是朱自清等革命先贤们的人格写照。 
第3题是对塑造形象的手法上欣赏性考查,答案是:这样写,旨在指出古代文人墨客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莲花的品质,虽以莲花自居,却并不以莲花的品质自律,其实,莲的品质的真正内涵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写物是为了写人,赞莲是为赞象莲花一样的朱自清等革命先贤。这在写法上叫先破后立,托物言志。 
二、阅读《木笛》,然后答题。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气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文有改动) 
1、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6、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简析:1、是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习题2、3、4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考查,第5、6两题是对文章主题的考查,其中第6题是对文章意境的变式考查。答案如下: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4、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6、略。 
第十二讲 自由发挥,综合展示

考 点:在开放式的阅读中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知识要点:语文素养是多层次、多层面的,其知识要点在其他考点中已一一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考试说明: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式多种多样,如词句赏析、例句仿写、补充情节、广告词设计、针对阅读材料自己拟题等等。由于前面很多考点已涉及到一些开放性的能力展示题,故此处只对联想、想象以及针对阅读材料自己拟题等进行举例分析。 
考点例析: 
一、根据示例,完成下列习题。 
示例:太阳——向日葵——泥土 
1、月亮—— —— ——父母 
2、森林—— —— ——写字 
简析:本题是对联想这一语文思维的考查,联想是由甲来物到乙事物的思维过程,两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答案略。 
二、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下列图形作出你的理解。 
简析:根据图形,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原型,“创造”出新的形象(概念),是本题的考查目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语文试题。 
答案示例:A图——哭 B图——天平 C图——白日依山尽 
三、阅读下文,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 
人生的认识 
①周日的早晨,一位老师苦苦思索第二天讲座的题目。小儿子不停地吵闹,搞得他心烦意乱。他随手翻开一本旧杂志,把印有世界地图的一面撕成碎片,然后对儿子说:“如果你能把地图拼对了,我就给你一块钱。”他以为这样能让儿子安静半天,没想到刚过几分钟,儿子就把地图拼好了。他惊讶地问:“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儿子回答:“这很容易,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翻过来拼照片。如果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位老师眼前一亮,一下子找到了讲座的主题: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②听了这个小故事,我也眼前一亮,因为小孩子无意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又取决于你的人生态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名叫弗兰克的心理医生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里。每当他遭受非人的折磨时,就想象自己正在战后的讲坛上讲课,内容就是关于集中营里的心理学。此时,他所受的一切苦难煎熬,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弗兰克就是用这种办法使自己在超越困苦的境地,顽强地活下来,并且精神始终不垮。 
④每个人一生中的许多境遇自己无法选择,但每种境遇能否改变,向哪个方向发展,往往取决于所抱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好比一个人被毒蛇咬伤了,如果只是哀叹自己倒霉,等待他的将是毒发而死;如果他气愤之极,追杀毒蛇,只能促使毒素扩散,加速死亡;如果他止步,迅速吸尽毒液,就能保住性命。 
⑤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一味抱怨裁判不公正,对方太粗野,观众缺乏文明,只能给自己制造一个恶劣的心境,阻碍进步,最终被赛场淘汰。如果面对种种不利情况,有针对性地不断强化心理素质,提高球艺、体力、对抗能力,就能变得更强大,让自己和球队成为赛场上的主宰。 
⑥也许要做到时时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很难,但如果头脑中有这个意识,就会在消极心态萌生时,提醒自己设法纠正。当你犯了一个错误时,你应提醒自己需要的是改正的办法而不是开脱的借口;当你总是看到问题时,就应该尝试着换个角度去发现每个问题的答案;当你产生“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的委屈感时,不妨把思路调整成“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当别人做事遇到麻烦时,要把“那不是我的事”,变成“让我来帮助你”试试。 
要求与提示: 
1、请为上文设计五道题,不必为每道题赋分。 
2、评卷将根据题目设计的能力层级及作答优劣确定得分。 
3、题目设计应注意5道题的题目类型和知识点的变化,若有创新可加分,最多加2分。 
4、设题要尽量含意明确、用语准确,解答要尽量清楚、具体。 
5、考生要注意命题速度,不可在自主命题上耗费太多时间,以免影响其他题目的作答。 
简析:若论开放性,没有比这类考题的开放性更强的了,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答题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答案:略 
第十三讲 文体有别,因文答题(一)

考 点:运用记叙文知识阅读记叙文。 
知识要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地、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叙述的人称,尤其是同一对象的人称变换。3、顺序——顺叙、插叙、倒叙。4、按照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详略。 
考试说明:1、找出并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2、体会不同人称的运用效果。3、判断记叙的顺序,体会各种记叙顺序对表达主题的作用。4、判断哪是详写材料,哪是略写材料,并能分析其为什么详写,为什么略写。 
考点例析: 
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相关习题。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波兰的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诊所的。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小偷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又一天,他的前妻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她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正是夺走海尔曼爱妻的列夫斯特。 
列夫斯特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得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医生在手术室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装送到海尔曼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是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死在这个人的枪口下。 
海尔晏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换上了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了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脏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沾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他一字一顿的说,“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里到处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三件事(不超过10个字)。 
2、 海尔曼面对文中的小偷和情敌时,他对“天职”是怎样理解的?面对法西斯分子时,他对“天职”又是怎样理解的?这三件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 文章能不能把前两件换成救治他所喜欢或敬佩的人的事例? 
4、 三件事哪一件事写得最为详细,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简析:第一题答案是:本文记叙的三件事依次是—— a. 救治偷自己财物的小偷; b. 救治夺走爱妻的情敌;c. 杀死凶残的盖世太保。第二题旨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对海尔曼性格的理解,答案是:海尔曼面对文中的小偷和情敌时,他对“天职”理解是救死扶伤,面对法西斯分子时,他对“天职”的理解是消灭敌人,前两个事例表现了他仁慈、宽容的性格,第三件事表现了他勇敢正义的性格。第三题考查的是文章选材方面的知识,答案是:选取他救治所恨的人更能够表现他的仁慈和宽容。第四题答案是:三件事中第三件事写得最为详细,这样处理详略,是为了突出他对敌人的恨,这与他对同胞的宽容并不矛盾,这样写,更能突出他人格的伟大。 
第十三讲 文体有别,因文答题(二)

考 点:运用议论文知识阅读议论文。 
知识要点:1、论点,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需要证明的观点,是文章的统率和灵魂。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要求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能较好地证明论点。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3、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归纳论证、归谬论证等 
考试说明:1、用合适的话(自己概括或在原文中寻找能概括中心的话语)归纳论点,2、为论点找论据,并能创造性的运用论据知识为论点补充新的论据。能判断出不能证明论点的论据。3、判断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效果,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面五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建立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 句话。(填序号) 
3、作者认为,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 怀疑—— —— —— —— 
4、 有人说,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西方一些 
国家的教育把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回答。 
(长沙市2002年中考题) 
简析:第1、2、3题是对本文论点、论据知识的考查,答案是:第1题答案是C,第2题中,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⑥句话所说的观点,即“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3题中,作者认为,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怀疑——辩论——评判——修正。第4题是对本文论点的运用型考查。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可在认识的深度上作过多要求。答案略。 
二、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完成相关习题。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人时常提出的问题。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还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要按照实际情况分析。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仅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初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刚学会几个动作,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1、文章开头提出了“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 
3、第3段里有两个加点的“关节”,第一个“关节”是指 ;第二个“关节”是指 。 
4、作者在文章中阐明了哪些学习道理?为了阐明这些道理,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 
学习道理: 
论证方法: 
(南宁市2002年中考题) 
简析:第1、2、3题是对文章观点和论据的理解性考查。答案应该是:1、“一般地说,学习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2、依据有二:1)“文化”这个词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2)学习的一般规律是循序渐进。3、第一个“关节”是指起关键作用的环节;第二个“关节”是指一些初学者存在的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心态。第4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方法,答案是:作者在文章中阐明了“学习要注重积累”、“循序渐进”、“要谦虚谨慎”等学习道理(学生答对一点即可),为了阐明这些道理,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或摆事实)两种论证方法。前者如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都是在直接论述“学习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这一学习道理。后者如用学打拳、富翁的儿子两个事例证明“学习要谦虚谨慎”这一观点等。 
第十三讲 文体有别,因文答题(三)

考 点:利用新闻知识阅读新闻体裁的文章. 
知识要点:新闻体裁包括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等。消息的三要素是标题、导语、主体,其特点是简明、及时、有针对性、所写事件有报道价值;通讯和消息相比,其时效性稍弱,其文字表达更为详细、具体,允许有一定的情节,典型的形象,其故事性非常强;新闻评论属议论性文体,要求针对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作评论,或剖析时弊,或彰显先进。 
考试说明:1、判断或寻找消息的导语。 2、给消息添加适当的标题。 3、在阅读中对消息和通讯的特点作一些浅层次的比较。4、对通讯中的人物描写、情节设置作出分析或赏析(这一点在其它考点中已有涉及,故本考点不对其进行例析)。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面消息,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南昌、铜陵、开阳、荻港、鲁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给这则消息拟一个简明的题目( ) 
2、把本文的导语划上“ ”,并填空。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 ) 
3、联系课文,可以推断本文发表在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 (前、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将这部分简写的原因之一是 。 
简析:这三个题目都是对消息三要素的考查,第1题要求给消息添加标题,答案示例: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第2题要求在文中找出消息的导语,并找出报道事件的记叙要素,答案是:加波浪线的应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时间——20日午夜至21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中路军),事件——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第3题要求分析消息处理题材详略的原因,答案是:联系课文,可以推断本文发表在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将这部分简写的原因之一是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已经报道过。 
二、阅读下列通讯(片断),然后答题。 
7月15日下午。北京西郊碧峰岭之下的香山饭店。从大门里依次走进几个神色凝重的中国人。走在前面的年长者蓄着蓬松的头发,不修边幅,像个搞艺术的,很少有人料到这是一位思路缜密的数学家。他是第31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教练杜锡录教授。跟在他后面的6个少年,眉宇间则流露出一丝忐忑。 
多功能厅中人头攒动。等待本届IMO分数揭晓的人们正急不可耐之际,一长溜的记分牌终于展示出来了。各国的教练、队员,举着照相机、摄象机的记者一拥而上。杜教授匆匆在他熟悉的名字下抄记着分数:周彤42分、汪建华42分,——好样的,两个满分王菘41分、张朝晖36分,库超33分。杜教授立即意识到这几个沉甸甸的分数意味着3到5枚金牌!这个年过半百的山东汉子挤出人群,泪洒衣襟,面前这6个孩子在他眼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1、从内容上看,选文报道的是: 。 
2、文中“好样的,两个满分”表示了杜教授什么心情? 
3、文中“杜教授立即意识到这几个沉甸甸的分数”一句中“沉甸甸”的含义是: 。 
4、消息往往在开头点明时间、地点之后,很快就进入了事件的主体,而本文(通讯)在点明时间、地点之后,先 ,然后再 ,这样写的好处是 。 
简析:第1题是对通讯所报道的内容的考查。选文报道的是,在第31届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参赛选手所获得的骄傲成绩。第2、3题旨在对通讯的语言特点作较深层次的考查。答案是:2、文中“好样的,两个满分”表达了杜教授对这两个孩子的由衷的赞美。3、“杜教授之所以立即意识到这几个分数是沉甸甸的,是因为这几个分数意味着3到5枚金牌。第4题是对通讯写法的考查,答案是:和消息不同,选文在点明时间、地点之后,先写人物的神情、外貌,然后再点明主要人物,这样写的好处是制造悬念,突出主要人物,引起读者的关注。 
   
第十三讲 文体有别,因文答题(四)

考 点:运用说明文知识阅读说明文。 
知识要点:1、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2、三种基本的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包括由先及后、由后及先等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上及下、由下及上、由左及右、同右及左、由里及外、由外及里等顺序)、逻辑顺序(包括由整体而局部、由局部而整体、由主而次、由次而主、由原因而结果、由结果而原因等顺序)。3、说明方法,即下定义、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等方法。4、说明语言。5、说明文的类型。按说明语言分,有平实性说明文、生动性说明文等类型,按说明对象分,有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考试说明:1、能用合适的语言概说说明对象的特征。2、能剖析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3、能判断说明方法。 
考点例析: 
阅读《蛛网奥秘新探》,完成相关习题 
蛛网奥秘新探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獗。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 
世界上大约有4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最细的蛛丝只有1/1000000英寸粗,然而它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 
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科学奇观。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突破。 
圆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在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干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状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 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圈的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 %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 
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类、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 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 
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是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1、简答下面题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属于什么类型的说明文? 
2)介绍对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圆珠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 
3)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 
2、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 
3、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4、举例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一例进行分析)。 
(北京市东城区2002年中考题) 
简析:第一题考查的是本文的说明对象,答案是: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蛛网,本文属于语言平实的事物性说明文。2) 因为圆蜘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有代表性。3) 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第二题和第三题考查的是说明对象的特征。答案是:2、蛛网由干丝和湿丝构成,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编织猎网。3、科学家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特构造。或: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第4题要求对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答题思路:要紧紧扣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答案示例:在“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 %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两句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干丝和湿丝的伸缩度,突出了他们各自在蛛网中的特殊作用。 
第十四讲 揣摩感悟,整体把握

考 点:整体感知文段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写法(修辞、结构)。 
知识要点:1、能把握新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基本内容,能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显的课外文言文,并能把握其基本内容。 
考试说明:1、能按要求概括(或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概括、或用自已的话概括。)新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主题、形象及作者的观点)。2、能按要求概括(或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概括、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显的课外文言文的内容(主题、形象及作者的观点)。3、评价作者的观点。4、能按要求翻译文言文语句。5、能体会出文言文的写法、结构、修辞等方面的特点。6、正确理解或添加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然后答题。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通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指宫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 选出对省略成分理解正确选项。 
A(太监)才与绢数尺。 
B(太监)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C(我,指农夫)不取直而归。 
D(农夫)遂殴宦者。 
2.把“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2002南宁市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第1题是对文言文省略成分的考查。答案是:1、ABCD。第2题要求根据前后文,翻译文言文句子。答案是:2.我有父母妻子儿女,他们在等着我,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第3题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题、人物形象作简略的比较性阅读。答案是:3、本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迫害。两个受害者相比,卖柴农夫性情刚强,敢于奋起反抗,而卖炭 

翁则淳朴善良,逆来顺受。(本题只要意思符合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惊 潮 
浮白斋主人 
海上每遇八月,潮声夜吼,震撼城市。 
至正①间,有达鲁不花②者初至,闻此,夜不敢卧,因呼门者问之。 
门者从睡中失答曰:“潮涌上来也!” 
不花惊趋入内,呼其妻曰:“本冀做官荣耀,不意今夕共作水鬼。”合门号恸。 
外巡更夫闻哭,以为有变,传报正佐③,诸官皆颠倒④衣裳来救。不花恐水涌入,坚闭不纳。同僚破扉排墙而入,见不花夫妇及奴婢,皆升屋大呼救我。同僚询知其实,忍笑而散。 
【注释】①至下: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的年号。②达鲁不花:蒙语译音人名,姓达鲁,名不花。③下佐:正官和副职。④颠倒:倒置、错乱。 
1、综观全文,导致达鲁不花丑态毕露的一句话是什么? 
2、能概括达鲁不花的丑态的成语是: 
3、翻译文中的黑体句子。 
简析:本题答题的关键是参考注释,仔细揣摩,整体把握,读懂全文。第1题要求弄清情节,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答案是:门者从睡中失答曰:“潮涌上来也!”第2题要求在理解主题,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用一个成语概括达鲁不花的丑态,答案是:庸人自扰。第3题要求用合适的语言对相关语句进行翻译,答案是:同僚们问得了实情,都忍住笑,悄悄散去。
第十五讲 实词虚词,各有侧重

考 点:理解课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知识要点:1、理解新课标规定的基本文言文篇目中重点实词。2、根据语境理解课外文言文中重点实词。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之”、“者”、“于”、“以”、等虚词的用法。 
考试说明:1、判断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与否。2、从所给选项中选出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选项。3、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古今义。4、按要求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 
考点例析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草书大王》,然后答题。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 使侄录之。 ( ) 
3) 侄罔然而止。 ( ) 
4) 执所书问曰:…… (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1) 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3、 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 
(2002年厦门市中考题,有删改) 
简析:本题要求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之后,按要求答题。第1题属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第2题是对课外文言文代词的考查。答案是: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第3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性考查,这方面,前面第十讲已有不少分析,故略。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 
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 
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 

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日:“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⑩,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注】①牟:地名,在山东。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 
  B.今兔子于患(祸害) 
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使人应之曰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B.息于途侧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以子为忘 以我酌油知之 
  D.今又不辞而入 而吾以捕蛇独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l)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4.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2002年杭州市中考题) 
简析:本题的阅读材料来自于课外,第1题要求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正误判断。根据语境,选项A中的“绝”应是辞去,离开的意思;选项C中的“过”应是过失的意思,故第1题的答案是:AC。第2题要求对文言文虚词作比较,选取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项。其中选项A中前一句中的“之”代指“越石父”,后一句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选项B两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选项C中前一个“以”是以为的意思,后一句中的“以”是“凭”的意思;选项D中前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后句中的“而”是转接连词。故本题的答案是:B。 
第3、4、 题涉及到对文章内容、主题、形象的理解,而这些内容 
在前面第十讲中已有详细分析,故略。 
 
上一篇: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下一篇: 小说阅读指导
版权所有:深圳市天元北极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号:91440300081852861M ICP许可证号:粤ICP备09101687号-3
联系方式:0755-22183907(龙小元老师) E-mail:9391702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