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2616488
微信同号(08:00-22:00)
直接微信联系老师更快捷

题点训练二 概括文意和主旨

浏览:1859  来源:深圳语文补习网  日期:2016-05-06
                                                              题点训练二 概括文意和主旨
[复习方略] 概括能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考查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概括两种。考生在做概括题时存在文意不准、不全两个突出问题。二轮复习,就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训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
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
自主练习
(2014·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废墟之美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删节)
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答:                                                   
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三个段落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对“废墟”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每个段落都可以归纳出人们对“废墟”的审美感悟。
精准审题
(一)设问方式
1.文章第×段(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根据第×段(部分),概括×××(物象)特点。
3.文中×××(人物)有什么特点(品质)?请简要概括。
4.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5.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
(二)审题要点
1.审清概括的内容和要求。散文概括题多,且概括的内容很广泛,有对散文形象(物象、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有对作者感悟的概括,有对作者看法及其理由的概括。有的概括要求暗藏玄机,如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要求概括何容身上的“矛盾现象”,“矛盾”一词暗含答案要点必须含有“矛”和“盾”的两面等。
2.审清概括的范围。有的题干明确了概括的范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的关键词来锁定范围。
规范答题
答题思路 把握中心对象+理清层次思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概括要点
特别注意 ①概括时要遵循“题从文中出,答案从文中来”的要求,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
②概括时要分条作答,使答案要点突出、有序。
答题示例
(2014·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有删节)
请根据这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顶风破浪:                                          
冲过急流:                                           
答案 顶风破浪: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冲过急流: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剖析 从审题可知:概括的范围很明显,就这两段文字;要求是“乐趣”,侧重于人的心理感受。第一段描述的是“顶风破浪”的乐趣,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具体阐释这种乐趣。后面分为两层,第一层讲的是抗争后的得意,第二层讲的是“顶风破浪”过程中的欢快。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加以整合,形成第一问的答案: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第二段可根据首尾两句,提取出关键词“挑战”“那种欢乐”,再根据末句之前的内容明确“那种欢乐”是指“置之度外的超然”。于是,得出第二问的答案: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题型二:概括主旨
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村庄祭
刘汉斌
人一到三十岁,莫名就喜欢上了怀念,怀念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我常常会禁不住想起炊烟、泉水、柴垛、梯田、沟壑、草以及粮食,还有在村庄里繁衍生息的生灵们。它们就像是先前藏匿于多处角落里的一些碎片,将它们收拢,复原,却是我的村庄。
怀念于我,就像生命中的盐,而封存于记忆中的村庄,就是一块永不磨灭的盐雕。逝去的时间塑造了记忆,未来的时间将要消磨掉我的全部记忆,还有生命。
我再回到村庄里的时候,村庄已是面目全非。等待着我出生,陪伴着我长大,等我长到狂妄的年龄并决意离开的那个村庄,仿佛已经完成了它留存于世间的使命。坍塌的半截老墙是我的村庄存在过的证据,也是我的村庄正在消失的标志,高大的瓦房,院墙、窑洞都坍塌了,散落了一地的木头、砖瓦和泥土,野草从下面钻出来,泥土就沉积下去了,野草就高过了破败的砖瓦和腐朽的木头。看到满目疮痍的村庄,我才坚信,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会有永恒的村庄,不会有永恒的植物,更不会有永恒的人。只有大地才是永恒的,它无欲无求,既能享受大地上的所有欢乐、旺盛和沸腾,也能承受大地上所有的忧伤、寂静与苍凉。
我的根植于大地的村庄此刻正在像享受着它曾经的烟火旺盛一样承受着它隐身草木之中悄然的衰败。一座村庄,从茂密的草丛里低矮下去,就永远地消失了。而先前藏匿于土壤中的千年种子和没有放开来生长过的植物的根系,伺机扎根于村庄扎根过的土壤中,在村庄腐朽了的根系上站立起来,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子民。
灰条、鸡冠草、甘草、车前草、芨芨草、蒲公英、茵陈、冰草、秦艽、刺蓬、骆驼蓬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野草杂居而生,覆盖了村庄,覆盖了我自出生以来的所有忧伤和欢乐,我用泪水浇灌过的村庄的根系业已腐朽,而我依然禁不住将泪水复又洒在这片土地上,浇灌了恣意生长着的野草,任凭它们蔓延,掩盖了我的村庄,荒芜了土地。
村庄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村庄了,记忆中的村庄,青堂瓦舍,窑洞林立,黄土筑造的院墙拔地而起,气势恢宏,我们用黄土将自己圈起来,黄土筑造的庄院便因为人在里面而显得生机盎然,树木围着庄院而生,四通八达的道路联络着庄院,路边上镶满杂生的草,村庄里的每一条路上,都有我成长的脚印,通往每一处院落的路上,都洒满了儿时无尽的欢笑或泪水以及成长中的烦忧和喜悦。过去的一切,被迫不及待破土而出的野草覆盖了,已找不到踪迹,草木毫不留情却又合情合理地覆盖了往昔的一切。
在茂密的荒草滩上,固守着村庄的几户人家,七零八落地散布着,被四处蔓延的野草逼到了荒草滩的边缘上,他们之间仿佛好久都不用道路来联络了。庄院与庄院之间的路被野草覆盖了,野草仍在蔓延,向着留守的年迈的老人的老房子蔓延,向着大门上那一把生锈了的铁锁蔓延,野草漫过了道路,漫过了窑洞,就连粗壮的树干上也挂满了牵牛子的茎蔓,庄院的院墙上爬满着毛茸茸的苔藓,蒿草高过了院墙,伸出枝叶,遮蔽了庄院的生机。这里的所有植物正在尽情的生长,发挥着植物自由生长的天性,最大限度地挥霍着这片土地的肥力,矮下去的村庄,隐匿于草木之间,化为了土壤。
村庄里残存的断壁残垣已不足以完全呈现昔日村庄的面貌,几处散落的庄院也阻止不了一个村庄的衰败。不必去村庄里寻找可以勾起回忆的事物,不如在记忆中寻找村庄。
我的村庄正在消失,消失在它曾扎根的土地上,被一茬又一茬的植物掩盖着,这便是大地用自己的方式对逝去的村庄的隆重祭祀。
我已经不在村庄里,而村庄却一直在我的心里。
请概括本文主旨。
答:                                                   
答案 本文通过作者回到村庄见到荒凉、破败的景象和作者回忆中的村庄景象对比,揭示了记忆中的村庄正在消失的现实,表达了对正在消失的村庄的失落、忧伤,对农村和土地的依恋、怀念。
精准审题
(一)设问方式
常式提问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变式提问 ①关于该文主题,人们见解不一,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请概括你对全文的感悟。
(二)审题要点
“概括主旨”题设问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变式”提问,多涉及主旨意蕴的探究题。
规范答题
答案表述 本文通过……(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批判/赞扬了……)。(明确作品的主旨)
特别注意 ①概括主旨,可以从分析文本标题、首尾点题句、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还要注意从概括段意、分析人物事件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
②概括主旨,不要只停留在文本主要内容,还要由实及虚,挖掘背后的思想情感、表达意图。
答题示例
阅读《粮食》(原文见2014年高考湖南卷)一文,概括全文主旨。
答案 
 
如何解决概括中要点不全、不准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垂向大地的杨柳
李天扬
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9日是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文化专列,一向大师致敬,二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有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这两年,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网络世界,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发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这样以简陋的面目面世了。先生说:“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抗战爆发,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以卖画贴补家用,画润一直很低。画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有第二人否?
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02年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润格也极低。有一次,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老师的书法,问清价钱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虽然先生秉持“贱卖”原则,但他的画即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论丰画的艺术价值,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先生最喜画杨柳。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他,不也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代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先生虽因那场动乱,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更不会想到,今天人们看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或许先生作画时,就想到了。
1925年的那个秋天,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虽然插枝人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已长成棵棵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摘自2013年12月6日《文汇报》,有删改)
概括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
考生答案
①丰子恺的画被印在地铁的拉手和车壁上。
②丰子恺的画被用在公益广告上。
③丰子恺的画在网络上很流传。
问题诊断
概括不准、不全。
剖析矫正
第①点概括不准,只说“地铁”而未谈“专列”;要点不全,该答案只看到二、三段内容,对后面几段文字视而不见。
满分答案
 
答案 上海地铁开行丰子恺文化专列,在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丰子恺的画作被用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络世界中丰子恺广受追捧;丰子恺的画在拍卖市场上已是天价;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
“答准答全”不仅是概括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对于概括题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筛选、概括的范围
有的考题筛选、概括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概括的范围,这时,确定答题范围相当重要。一般而言,确定范围先是“就近”,凡题干关键词语、句子所在的地方,均是答案要点密集的地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概括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题干关键词语、句子可能出现的其他地方,这叫“投石探波”法。如“问题例析”中的考生答案,如果能扩大范围,就绝不会遗漏两个要点。
2.下好“读”的功夫
在确定范围后,剩下的主要功夫是“读”,要细读,要弄清叙写的对象、层次。要会抓关键词和重要句。
3.综合使用提取、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取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个答题点是合适的,但多数答题要点是不能使用此法的,而是要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如换个角度转述法,合并同类项,用自己的语言直接概括,还有的需要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这种题型多是分值不高,答题点多。通常是一点一分,甚至答满6点才得4分。
5.答案组成
①千万不能把原文的词、句统统抄来,让阅卷老师来个“二次筛选”。②要以关键词语为中心来组织答案。一般而言,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语就在原文中,找到它们,以此为基础,略加“加工”就接近标准答案了。③答案语言的结构最好与概括的对象一致。如对象是名词,最好语言也是名词性的。对散文形象特点的概括,最好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硕壮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节选自易允武《塔上的树》)
1.第二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                                                   
答案 ①砖石斑驳,②塔角翘檐破损残缺,③风铃失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在西藏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西藏的石头,那时我的身边到处都是石头。它们像浑身长满了眼睛的佛,面色安详地看着我。我想,它们一定将我认作了佛。我曾光着脚丫,躺在石头上面做梦。后来,我发现那些比石头更多的梦,在西藏是永远做不完的。因为它们从不畏惧黑夜的来临,它们的热情吞噬了来不及发育的梦的种子,滚烫的目光覆盖了大地冰层之上的忧郁——那是手挥乌尔朵的牧羊人眼睛里透视出来的苍天般的忧郁。
每当华灯初上,想起布达拉宫,感觉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与变奏,已让我彻底走出那一片魔幻的天空。剩下的只有石头,高于天空的石头,难以穿越的石头,比城市里房子更多的石头。它们使我相信宗教指示的方向是一切生灵的必经之途,只是我忘记了布达拉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全都是石头,它们构成了玛布日山的标志。十万个生长于西藏的石头,在阳光与风雪的雕饰下,成为宫殿不朽的注解,它们把岩石内部的力量转化给朝圣宫殿的每一颗心灵。
我第一次进入布达拉宫是在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一千间房子,我只记住了其中一间里坐着不同朝代的佛,他们坐在不同的位置上,陪伴他们的是一样的珊瑚、一样的玛瑙、一样的绿松石,它们在不同的人眼里闪着不同的光。佛隔绝了外部所有的光,沉浸在自己独幽的天堂。之后,在拉萨城幽深的寂静里,我度过了一个无眠的难熬的夜晚,因为布达拉宫里面闪闪发光的石头,因为读不透的布达拉宫,因为数不清那些长满了眼睛的石头,它们看上去既有艺术的气质,又充满宗教的血肉。
(节选自凌仕江《西藏的石头》)
2.阅读这三段文字,概括并分析西藏的石头有哪些特点。
答:                                                   
答案 ①具有佛性,犹如长满眼睛的佛,使人相信宗教的指示并给朝圣者力量;②具有艺术的气质,有的色彩斑斓,有的闪闪发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别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光、透气的调节作用。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展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亦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观,其间更隐含着“临水成村,辟乾冲于洞里;固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的寓意。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
(节选自程越华《梦里梦外的婺源》)
3.作者为何说“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试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                                                   
答案 ①天井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②起到了通风、采光、透气的调节作用;③讲究风水,巧造“四水归堂”,寓意暗室生财;④采用虚实结合的建筑技法,展现了一种空间美,体现了其哲学观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版权所有:深圳市天元北极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号:91440300081852861M ICP许可证号:粤ICP备09101687号-3
联系方式:0755-22183907(龙小元老师) E-mail:9391702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