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2616488
微信同号(08:00-22:00)
直接微信联系老师更快捷

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浏览:4149  来源:深圳语文补习网  日期:2016-02-17
2015顺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12分)
风景谈•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 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注释:
①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jiānjiān):形容流水声。    ③掬(jū):用两手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语文试卷" src="file:///C:Users hink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1clip_image003.jpg" blacklevel="-6554f" chromakey="white">
 
 
顺义参考答案
15.(4分)①崇高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分)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铃铛柔声与沙漠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漠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衬托出人在沙漠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17.略(4分)
2015怀柔:阅读《母亲的书》,完成第12-14题。(共16分)
母亲的书•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 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 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 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⑾《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 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⑿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2.本文是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回忆了与母亲的书相关的一些往事。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填写下表。(6分)
母亲最喜欢的书
喜欢的原因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橡皮纸书
①[来源:学科网]
《十殿阎王》[来源:Zxxk.Com]
②[来源:Z|xx|k.Com]
黄历
《本草纲目》
13.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   ①   ;二是   ②   。(4分)
1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怀柔参考答案:
12.①书里藏着母亲对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思念。②书里有母亲做人的准则。③书里有母亲做事的依据(书里有许多生活常识)。④书里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⑤做人真诚,热爱生活,贤惠,勤劳朴质。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①——④每题1分,⑤题2分。
13.答案:①表现母亲做人的准则 ②母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每层意思2分。
14.答案示例:不矛盾。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滚瓜烂熟;她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说出母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给1分,能举例子1分,有小结1分(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第三问2分(赞美和骄傲各1分)。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50个字) (6分)
 
2015平谷: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第12-14题。(共14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 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 ,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 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心吊胆……”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 男人。”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 ,为男孩,为男孩的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12.本文写男人喝了三碗水,但每次喝完水他的感受都不同,仔细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分)
 
心理
原因
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
解决了饥渴,酷热顿消
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舒适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被妻子的宽容善良和亲情感召
 
1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答:        
1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含义的理解。(不超过150字)(6分)
   答:       
平谷参考答案:(共14分)
 12.①满足  得知妻儿还在等着自己,燥热顿消   ③悔悟(愧疚)
      (共4分,第1、3空各1分,第2空2分,只填“燥热顿消”得1分,只填“
       知妻儿还在等着自己”可得2分,意思近即可)
 13.答案要点:①渲染天气的炎热;②衬托了男人焦虑不安的心情,③突出男人在烈
       日烘烤下痛苦难忍的感受;④与下文三次描写男人喝水后的清凉舒适感觉照应;[来源:Z+xx+k.Com]
       ⑤突出逃跑在外的男人处境艰难;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男人向男孩要水  
       喝埋下伏笔。(共4分,每个要点1分,最多得4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阳光”写妻儿带给男人的温暖。他负罪逃跑,妻子独自撑起家。几年来,
      妻儿始终没有放弃他,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
      成了片”暗示家的团圆。妻子认为家庭成员就像一朵一朵的阳光,必须抱成团,连
      成片,不能散开。这段话表明是亲情的温暖、爱的力量、唤醒了他,家的团圆让
      他鼓起勇气,决定去自首。 (共6分,结合内容答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暗
      示家庭的团圆”“决定去自首”各2分,意思对即可) 
 
2015通州:阅读《江声浩荡》,完成第1214题。(共10分)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来源:学科网ZXXK]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 。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 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2.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3分)
[来源:学科网ZXXK]
1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2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通州参考答案:
12.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 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
评分标准:共3分,答案体现要点语句。不全面扣分。
13.(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表述不恰当,口1-2分。
14. 答案要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
示例1:不 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
示例2: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
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 “示例1、2”,给2~3分。
 
2015延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6分)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 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时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心里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二十一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虽然稻芒划过我的手掌,但是您可知道儿子心里的那份喜悦: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 ,水田在夕阳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5.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6分,一个1分)
   ⑴选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
   ⑵安江,作者大学毕业分配到这里时,母亲说要吃苦,是因为这里偏远落后。
   ⑶小时候的妈妈给我英语启蒙,是让我打好英语基础,以便更好出国深造。   
   ⑷妈妈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⑸最后一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母亲在世时温馨美好的生活场景。
   ⑹作者之所以说“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是因为妈妈是在稻子熟了时去世的。
16.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心里种下的![来源:学科网ZXXK]
17.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至少答出三种)。字数120—160。(6分)
延庆参考答案:16分
15.(6分,一个1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16.(4分,每小题2分)
(1) “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1分)
    (2) “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从段落中的三个方面来答也可)。
17. (6分,三个方面,每个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2015燕山:阅读《种欢喜得欢喜》,完成第12-15题。(共17分)
种欢喜得欢喜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阳光洒满小院。很多孩子在玩滑梯、荡秋千,或在院里你追我赶地疯跑,清脆的笑声中,夹杂着含糊不清的话语。一个穿着棉布碎花裙的女孩,蹲在一棵桂花树下,眼睛盯着地面,仿佛周围的喧哗都与她无关。
这是一所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还要与青春期的女儿“过招”,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在某论坛看到“跟我一起做义工吧!去找寻‘快乐密匙’”这句话后,一个周末,我跟随志愿者来到这所特殊的学校。
我上前跟女孩搭话:“你几岁了?家住哪里?”可她不予理睬。她就像生活在孤岛上,喧哗如潮水般漫过来,经过她身边时,皆要绕道而行。她低着头,用树枝在地上胡乱画着,这让我感觉很没趣。
难道她听不到我讲话,或者不会说话吗?我带着疑惑向老师询问,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女孩曾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她既聪明又努力,各方面恢复得很快,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后来,她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也可以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但跨进初中以后,她变得敏感、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嘲笑的眼神,都会在她的心里掀起滔天波浪。她的心情变得很烦躁,不愿与人交流,成绩自然一落千丈。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休学手续,把她送到这里接受心理辅导。
我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我忽然想起包里装着随身听,里面有女儿从网上下载的歌曲。怕影响学习,为此事我还批评过她。
我把随身听的声音调大,是曲调清悠的《蓝莲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她缓缓地转过身来。我心里一阵暗喜,把随身听递到她手上,然后教她如何选歌。我们相对而坐,听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她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笑意。
我后来又去过那里两次,每次去之前,都会下载一些好听的歌。她仍旧不跟我说话,却会主动坐到我身边,与我一起静静聆听,神情中多了几分亲近。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闲暇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
半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我走进康复中心的教室时,看到她正伏在桌上。她托着腮想了一会儿,低头在纸上迅速写几句,显得那么认真而又郑重,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我。有个短发女孩站在门口冲她招手,她放下手中的笔,像风一样跑出教室。
我在她原来的位置上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 笔记本,看到一行行整齐清秀的字:
妈妈来看我了,给我一个甜甜的吻。她还告诉我,你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对于妈妈来说,都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听了妈妈的话,我好开心啊!
中午,我们吃了芹菜水饺,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味道简直棒极了。想起在家时,妈妈经常包饺子给我吃,我希望能早些好起来,这样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老师说,每个人的心是一块田,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我要种下快乐,因为我想做一个快乐的人,也想带给别人快乐。
……
就在这时,女孩跑回教室,当她看到我的时候,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阿姨好,我想您了!”,她缓慢地说道。这下轮到我吃惊了,自从认识她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开口说话。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地清悦动听。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我曾经有过很多抱怨和不满,为女儿不小心打翻奶茶而发火,因她写作业太慢而大声指责……而对她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
我的心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荒芜的花园。从今以后,我也要在心田里播下快乐的种子,收获满心的欢喜。我从来没有像这一刻那样,希望赶紧回到家中,给女儿一个深情的拥抱,并真诚地对她说:“孩子,其实你真的很棒。”
(作者顾晓蕊  有删改)
12.“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4分)
没趣 →                        → 欣慰、愧疚
1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问题。(4分)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
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我”又为什么会产生愧疚?
答:                
14.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味下面句子。(3分)
“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地清悦动听。”
答:                
15. 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家人、同学、老师等)也缺乏宽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6分)
答:                
燕山参考答案:
12.暗喜;吃惊;  (评分:共4分,每空2分)
13.由敏感、脆弱、烦躁、不愿与人交流,变得活泼开朗、爱说话,愿意和人交流。这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想到自己对女儿的优点视而不见,对一些无心之失却有太多抱怨和不满,缺乏宽容和耐心,因而感到愧疚。(评分:共4分,每问2分)
14.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姑娘说话的声音和珍珠落在盘中的声音联系起来,借助后者带给人的直觉印象和体验来生动形象地描摹小姑娘声音的悦耳动听,体现了我当时的愉悦心情。  (评分:3分,判断手法1分,品味分析2分)
15.示例略。  (评分:共6分,叙事清楚3分,结合事例和读文章启示进行分析3分)
 
2015密云:阅读《木瓜树的选择》,完成第12-14题。(共15分)
木瓜树的选择
林清玄
1路过市场,偶然看到一棵木瓜树苗,长在水沟里,依靠水沟底部一点点烂泥生活。
  2这使我感到惊奇,一点点烂泥如何能让木瓜树苗长到腰部的高度呢?木瓜是浅根的植物,又怎么能在水沟里不被冲走呢?我随即想到夏季将临,届时会有许多的台风与豪雨,木瓜树会被冲入河里,流到海上,就必死无疑了。
  3我看到木瓜树苗并不担心这些,它依靠烂泥和市场排放的污水,依然长得翠绿而挺拔。
  4生起了恻隐之心,我想到了顶楼的花园里,还有一个空间,那是一个向阳的角落,又有着来自阳明山的有机土,如果把木瓜树苗移植到那里,一定会比长在水沟更好,木瓜树有知,也会欢喜吧!
5向市场摊贩要了塑胶袋,把木瓜和烂泥一起放在袋里,回家种植,看到有茶花与杜鹃为伴的木瓜树,心里感到美好,并想到日后果实累累的情景。
6万万想不到的是,木瓜树没有 预期生长得好,反而一天比一天垂头丧气,两个星期之后,终于完全地枯萎了。
7把木瓜苗从花园拔除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怅然,对于生长在农家的我,每一株植物的枯萎都会使我怅然,只是这木瓜树更不同,如果我不将它移植,它依然在市场边,挺拔而翠绿。
8在夕阳照拂的院子,我喝着野生苦瓜泡的茶,看着满园繁盛的花木,心里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木瓜苗宁愿生于污泥里,也不愿存活在美丽的花园呢?是不是当污浊成为生命的习惯之后,美丽的阳光、松软的泥土、澄清的饮水,反而成为生命的负荷呢?
9就像有几次,在繁华街市的暗巷里,我不小心遇到一些吸毒者。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 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我总会有一种冲动,想跑过去拍拍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这世界有灿烂的阳光,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这世界有值得追寻的爱,这世界有可以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事物” 。 随即,我就看到自己的荒谬了,因为对一个吸毒者,污浊已成为生命的习惯,颓废已成为生活的姿态,几乎不可能改变。不要说是吸毒者,像在日本的大都市,有无数自弃于人生、宁可流浪于街头的“浮浪者”,当他们完全地自弃时,生命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
10“浮浪者”不是“吸毒者”,却具有相同的部分,吸毒者吸食有形的毒,受毒所宰制;浮浪者吸食无形的毒,受颓废所宰制,他们放弃了心灵之路,正如一棵以血水、污水维生的木瓜苗,忘记了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
11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了不同的选择,恐惧堕落的人心里会有一个祝愿,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抵达繁花盛开的花园,住在那花园里的人都有着阳光的品质,有很深刻的爱、很清明的心灵,懂得温柔而善于感动,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
12一粒木瓜的种子,偶然掉落在市场的水沟边,那是不可预测的因缘,可是从水沟到花园乏路,如果有选择,就有美好的可能。
13一个人,偶然投生尘世,也是不可预测的因缘,我们或者有不够好的身世,或者有贫穷的童年,或者有艰辛的生活,或者陷 落于情爱的折磨像是在水沟烂泥的木瓜树,但我们只要知道,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我们的心就会有很坚强很真切的愿望,我是为了抵达那善美的花因而投生此世。 万一,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终极的梦土,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保持对蓝天、阳光与繁花的仰望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来源:学。科。网]
12.阅读全文,请概括木瓜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状态:在水沟,     ;在花园,   。(4分)
13.作者对木瓜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惊奇,到 1 2 ,再到最后的疑惑。(4分)
14.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写了作者由木瓜树生发的人生感悟,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7分)
密云参考答案:
12. 4分,每点2分。
水沟里,木瓜树依靠烂泥和污水生活,长得翠绿而挺拔;在花园里,木瓜树拥有向阳的角落和阳明山的有机土,与茶花和杜鹃花为伴,却完全地枯萎了。
13. 4分,每点2分
 1 同情 2怅然
14. (7分。理解感悟2分;分析阐述3分;语言表达2分)
保持对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应该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木瓜树的经历警示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能颓废,不能同流合污,否则就会被生活的污泥浊水湮没。生活中难免有丑陋丑恶的时候,我们要有一颗分辨是非美丑的心灵,摒弃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只要我们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美好的梦想,我们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2015门头沟:阅读《天外财富》完成13—15题。(15分)
天外财富
(1)雨,从天外飘来。
(2)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3)“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4)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 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5)“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来源:学|科|网Z|X|X|K]
(6)“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7)“他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8)“找我吗?”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
(9)“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10)“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
(11)“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12)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13)“十万?你带在身上?”
(14)“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15)我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16)“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17)“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18)“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19)“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20)“这真悲惨。”“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21)“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
(22)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23)“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我猛地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雨丝浸润着我的心,说不清的感觉扩散开去,像是在融化,又像在凝结。
(24)“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
(25)“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26)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27)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28)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作者北原,有改动) 
                                                                                                          
13.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来源:Zxxk.Com]
地点
情节
心情
路边树下
找到共伞的人
小街路上
兴奋
与“我”告别
14.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 我猛地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同一阵悄声无息的雨丝浸润着我的心,说不清的感觉扩散开去,像是在融化,又像是在凝结。”
答:
15.文章第(28)自然段中的“财富”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150字左右  7分)
参考答案:
13. ①欣慰②给“我”财富 ③一个车站④ 感动(4分)
14.巧借身边的“雨丝”作比,描写“我”瞬间的心 理,表现“我”对小女孩天真行为的欣赏和珍视。(3分)
15.“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理解:点明文章主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和理解;感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别人需要时,积极伸出援手,并带领身边的人都拥有“财富”。(结合具体事例)(7分)
 
2015昌平:阅读《故乡红叶》,完成12-14题。(共15分)
①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②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③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④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⑤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⑥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可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⑦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走那么远的路专程到香山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⑧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⑨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⑩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⑪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⑫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⑬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⑭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⑮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甲】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乙】辜负父亲么?
⑯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17.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18.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19.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坚守,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来源:Z§xx§k.Com]
②踅(xué):中途折回。
③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2.本文记述了作者多次回乡前的心理及回乡的原因,请你阅读文章⑦-19段,完成下列表格。(4分)
回乡的时间
回乡前的心理
回乡的目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热切、迟疑、惆怅
 ③
后来
       ④
抚慰父亲
13.阅读第⑮段画线句,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处“辜负”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4分)
答:甲:辜负的内容_①_蕴含的情感_②_
乙:辜负的内容_①_蕴含的情感_②_
14.作者在文章结尾巧妙地把“红叶”与“山里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不超过150字)(7分)
答:____________
昌平参考答案:
12.答案:(共4分)
①惆怅 ②探抚红叶(赏红叶)③看父亲④毫不迟疑
13.答案要点:(共4分)
甲处: ①父亲埋头劳作,无暇欣赏红叶的美。
②“我”对家乡红叶被漠视和遗忘的惋惜。
乙处:父亲盼“我”回家,而“我”却迟疑犹豫。
②“我”对父爱的理解和对自己迟疑行为的自责、内疚
(共4分。每个要点 各1分)
14.答案示例:(共7分)
    作者写家乡红叶,用“红得一统”“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活画出家乡红叶的烂漫、绚丽,红叶尽管年年被漠视被遗忘,但依旧执著地红;作者写山里人,以父亲为典型,他们终年劳作,“图个自在”,儿女归家欢喜,儿女不归无怨。作者借物喻人,在结尾处,用“没有怨艾”“默默地坚守”将红叶、山里人形象合一。
(共7分。红叶、山里人特点各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2015丰台:阅读《协管何大拿》,完成第13-15题。(共15分)
协管何大拿
贺敬涛
何大拿五短身材,胖,脖子几乎与脑袋粗细,四颗门牙特大,嗓门也高,面凶。
何大拿原在一家机械工厂做大修钳工,人很牛,遇事连厂长也让着他。
大拿牛,是因为他有绝活。
车间里的机床,大大小小几十台,何大拿像了解自己孩子那样熟悉。坐在车间一角,大拿端着茶缸子正喝水,忽地站起来,一把推开小徒弟:“三心二意干啥呢?传动齿轮松了都不知道?”关了车床,打开盖子,果然。
人家修机器,都要打开检查判断,可大拿却不,他只消用耳朵听,小毛病一听就知,中医上叫“闻”。更绝的是“悬丝诊脉”,大拿取一把螺丝刀,刀头放车床上,刀把儿放耳朵旁,机器最低速运转,这时厂长、调度都站在一边,大拿眼睛微闭,只有四颗大牙露在外边,像一个海狸先生。
只一刻,大拿站起来拍拍手,大声说:“变速箱顶丝松动,造成齿轮窜动。”打开,一点不差。
风光的日子说话间就到头了,车间数控化改造,大床子清一色的计算机控制,几个文文弱弱的眼镜后生成了专家。何大拿很落寞、很抑郁。恰好到了退休年龄,大拿于是光荣退休。
闲下来,大拿很不适应,老发脾气。儿子去找镇综治办的朋友,正好小镇上要招个协管员,大拿一听,立刻乐了。
第二天,大拿上岗了,戴个红袖标,拿个小红旗,很神气。
大拿的管理地界是小镇丁字路口,临着路口的是菜市场,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很严重。小商小贩大都是龇牙人,看到何大拿,不怀好意地笑:“瞧,一个胡汉三呀,呵呵。”
⑪大拿装没听见,腆着肚子:“那个谁,说你呢,占道了!往后退!”占道的是个老大娘,车子往后退了退。
⑫可几个年轻后生笑嘻嘻地不买账,一个后生声音挺高:“街道宽得很哩!快赶上长安街了,退什么退?”说完,还拿把明亮亮的西瓜刀在眼前比比画画。
⑬何大拿不含糊:“小伙子,这西瓜刀利吗?”“利呀!杀人都唰唰的。”大拿哗地把上衣一扯,瞪着眼睛:“我不信!你用大爷的脖子试试!”龇牙后生知道今天碰上真正的龇牙人了,嘟囔着退回去了。
⑭夏天一个周六的中午,人都昏昏欲睡的,一个小男孩手里拿根冰棍一边吃一边过马路,一辆轿车飞奔而来,何大拿大叫一声冲了过去,一把推开男孩……男孩得救了,可何大拿的肋骨却断了两根。男孩是那个龇牙后生的独苗。
⑮那辆肇事车一溜烟地跑了,案子陷入了困境。
⑯躺在医院的何大拿对派出所的同志说:“那是辆奥迪2.4,我值班的时候听过它路过小镇的声音几次,应该是本县的车,三年车龄。”
⑰小县城就七辆奥迪2.4,派出所的同志很快就找齐了。
⑱大拿被担架抬着来到派出所,帮助抬担架的是龇牙后生和小商贩,脸上都透着关切。民警说:“大爷,你咋识别肇事车辆呢?”大拿静静地说:“让他们发动车!”大拿停了一下,又说:“不用单车发动,麻烦!一起吧!”
   ⑲七辆车轰轰隆隆响起,大拿微微闭上眼睛,只有四颗大龅牙露在外面,像个可笑的海狸先生。
   ⑳只10秒钟,大拿睁开眼:“停吧,第五辆!发动机传送皮带刚换过,有点紧。”
21司机当即就招认了:“凭听机器声音就能知道什么车,车里有什么毛病,大爷神人呀,服了!”
     22大拿再上岗时,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当戴着红袖标、拿个小红旗、龇着牙的何大拿刚一出现,小商小贩就齐齐站立,一起鼓掌致敬。
     23大拿很受用,背着手,脸仰得很高,龅牙显得更大了。
 24一位大姐正在龇牙后生摊上买香蕉:“哎,那大龅牙老头,就是报纸上说的那个舍身救小孩的神奇老人吗?看着咋那样凶相哩!”
 25龇牙后生当时就不干了:“说什么呢?你满世界找找,还有这么慈祥的老头没!我的香蕉你放下,给再高价也不卖给你了,感情!”
13.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商贩们对何大拿的情感、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请根据第⑨-25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与何大拿相关的事件
小商贩的行为表现
小商贩对何大拿的态度
不买账,比画西瓜刀
抵触,不服管
救小孩后,辨 认肇事车辆
帮助抬担架
身体恢复,回到协管员岗位
敬佩
买香蕉的大姐说他“凶相”
当即反驳,中止生意
14. 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③-⑥段为什么要写何大拿的“绝活”。(4分)
   答:                                                           
1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何大拿”这一人物形象写得生动而令人难忘的。(不超过150字)(7分)
   答:                                                            
13.(4分)
答案要点:①刚当上协管员,管理小商贩占道 经营;②关切;③齐齐站立,一起鼓掌;④亲近(或“喜爱”“热爱”)。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丰台参考答案:
14.(4分)
答案要点:①第③-⑥段具体交代了何大拿专业技术过硬,仅凭听力就能辨识机器故障(2分),②为后文写他准确识别肇事车辆做了铺垫。(2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15.(7分)答案示例一:文中的神态描写很传神,如写何大拿靠听力辨识机器故障时,“眼睛微闭,只有四颗大牙露在外边,像一个海狸先生”,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他当协管员敢于管理,毫不退让;用“冲了过去,一把推开”等动作,表现他舍身救人的果断勇敢。总之,文章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把何大拿的形象写得生动而令人难忘。
     答案示例二:文章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把何大拿的形象写得生动而令人难忘。文章正面写了何大拿所做的几件事,比如:做协管员敢于管理、勇救小孩、靠听觉辨识肇事车辆等,这些情节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个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技术精湛的人物形象。文中还通过小商贩对何大拿的态度变化,侧面衬托出这一人物的可亲可敬。
评分说明:共7分。其中点明写法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出人物特点5分,语言表达1分。
 
2015石景山:阅读《文哲季羡林》,完成 13-15题。(14分)
文哲季羡林
张亚杰
①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
②1996年6月,我客居京城。一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
③来到北京大学,校园里湖光塔影,苍松翠柏,那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朗润园。在花木扶疏、幽静绝尘的林阴下,一位气质儒雅、神情安详的白发长者正在漫步。他一身极普通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圆口黑布鞋。东河兄说那就是季老。
④坐在阳台上,后湖景色尽收眼底,一阵轻风拂过,湖水荡漾,垂柳摇曳。稍事寒暄,便随兴倾谈。我向先生谈到他的散文:“没有真情,就没有散 文,您的散文深沉隽永、大朴无华,是每个特殊阶段的人生感悟,写景、抒情、怀人、纪事,每一篇都堪称范文。”先生说:“您过奖了,一来我本身就是研究语言的,二来中国是世界散文大国,从古到今各种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纷然杂陈,散文家人才辈出,我的散文只能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已。” 我又好奇地问:“您研究古梵语和吐火罗文,听说懂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全世界也只有几个人?”季老说:“这两种都属印欧语系,我的德国老师用了20年的时间才把它读通,后来又教给了我,懂这种文字的人在英国、法国、美国都有,但人数不多。”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可以的话,让我拜在您的门下,做您研究梵文和吐火罗文的学生吧。”先生说:“完全可以,不过你得先补课,那比背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难呀。” 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先生蔼然可亲,没有一点大师的威严,和我们交谈时,像拉家常般缓缓述说、娓娓道来。这之后,只要有机会来京,我总要去先生家看望他。
⑤季老住着门对门两套房子,东边一套三间装满了各种版本的藏书。西边一套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外,也全是书籍。就在这陋室清居,先生一灯荧然,心如秋月,把对亲友的思念、劳动人民的同情、祖国的赤诚和对生活的挚爱,化作了一篇篇不朽的华章,凝聚出一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闪耀着独特的人格之美和智慧之光。
⑥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求他题字的人很多。一次,我在先生书房中,看到他书写的陶渊明诗句,心折于其中蕴涵的睿思和禅意,请先生也为我书写。不久,我就收到季老的两帧条幅。其中一幅是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那字写在洒着细细银箔的宣纸上,显得古朴峻秀,极有韵致,而内容又是勉励我刻苦学习的,我舍不得装裱,一直珍藏着。
⑦1998年底,甘肃正在筹建兰州碑林,我们请季老写一篇《兰州碑林记》。几天后我如约去取,季老叮咛说:“字的行间距离你们到时候再调整,作得不好,写得也不好,献丑了。”在向先生告辞时,他要出门送我,我执意不允,在屋里向他道别,然后替他关上了门。那天刮着大风,天很冷。当我上车准备离开时,猛然看到季老由助手搀扶着已经站在台阶下送我,我的心陡然一惊,立刻让司机停车,跑下去劝先生回屋,助手说:“你赶快上车,你不走先生是不会回屋的……”一听此言,我顾不了许多,转身上车,让司机加速离开。回首望着仍在凛冽寒风中目送我的先生,顿感静穆庄严,心头一热,不禁潸然泪下。
⑧2002年11月,我又约好去看望多年未曾见面的季老。先生眉鬓霜染,清癯如鹤,举步蹒跚。我们谈到他将一生珍藏的孤本、善本等书籍和珍贵字画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事,先生说:“我做了一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身旁仅有的就这些东西,捐赠出来大家用、大家看,我就放心了。”我问先生:“您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现在还写作吗?”他毫不犹豫地说:“写,去年底有一次突然便血达四、五次,但我文章照写不误,只要能思想,我就会一直写下去……”临别时,先生赠送我一套装帧精美的《季羡林文集》,并在首卷上为我签了名。我欣喜不已,倍感先生的情笃谊厚。文集共24卷,皇皇八百余万言。这是他耗费无数心血,终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成果和思想精华,是留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⑨回到兰州不久,在和北京一位友人通话时得知,季老身患重疾,动了手术,上次我去看望他时,他刚刚从医院回到家中……我异常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几天,兰州下着漫天大雪,天地一片迷茫,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站在古老的黄河岸边,遥望京城,临风寄意,企盼来年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未名湖畔与先生再次重逢。
(有删改)
注:①季羡林先生(1911—2009),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学术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人们尊称他为“东方鸿儒”、“国学大师”。他的散文淳朴恬淡,内涵深厚,读之有如高山流水、梵钟悠韵,给人以甘之如饴的精神享受。②荧然:光微弱貌。③清癯(qú):清瘦。                                                           
13.作者在回忆季老的过程中,也写了季老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回忆
印象
随兴倾谈
关爱青年
谦逊有礼
捐赠珍藏,笔耕不辍
14.阅读第⑦⑨段中的画线句子,分析作者“陡然一惊”、“异常震惊”的原因。(3分)
答:       
15.除了选取典型事例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特点,请以第③⑤⑥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石景山参考答案:共14
13.答案:①蔼然可亲(博学)  ②赠送条幅  ③出门送别   ④无私奉献(执着追求)
 (共4分。每个要点1分)
14.答案示例:
    第⑦段“我”没想到近90岁高龄的季老在寒冷的天气坚持出门送我并执意目送我离去,所以“陡然一惊”;第⑨段“我”没想到刚刚手术后的季老拖着虚弱的病体接待“我”,所以“异常震惊”,“我”从中感受到国学大师良好的礼仪素养和风度,感受到他对晚辈的尊重和提携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5.  第③段描写了北大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致,烘托出漫步中的季老儒雅的风度;第⑤段写季老家中家具简单,藏书丰富,从侧面表现出季老心无旁骛,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治学上。第⑥段写季老送我的题字“古朴峻秀,极有韵致”,从侧面写出了季老底蕴丰厚和气质高雅。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突出了季老的特点。
(共7分。“人物特点”3分,结合文章内容3分,语言表达1分)
 
2015大兴:阅读《画廊》,完成第12~14题。(15分)
画  廊•李广田
①“买画去吗?”
②“买画去。”
③“看画去,去吗?”
④“去,看画去。”
⑤在这样简单的对话里,是交换着多少欢喜的。谁个能不欢喜呢?年梢岁末,再过几天就是除日了,大小户人家,都按了当地的习惯把家里扫除一过,包括门后边积了一年的扫地土,都运到各自门口的街道上去了。如果这几天内走过这个村子,你一定可以看见很多人家门口都有一堆黑垃圾。有些懂事人家,便把这堆脏东西倾到肥料坑里去,免得叫行路人踢一脚灰;但大多数人家都不这么办,说是用那样肥料长起来的谷子不结粒,容易出稗。这样一扫,各屋里都变得空落落的了,尤其是那些老人的卧房里。他们便趁着赶集去买些年画,说是要补补墙,闲着时看画也很好玩。
⑥那画廊就在市集的中间。其实,哪里是什么画廊,也不过是村里的一座老庙宇。多少年前,这座庙也许非常富丽,从庙里那口钟上也可知道。近些年来,这地方变得荒废,连仅存的三间土屋也日渐颓败,说不定,在连雨天里就会倾倒下来,颇有神鬼不得安身之虞。院里的草,还时有牛羊去牧放,敬神的人去践踏,屋顶上则荒草三尺,一任其冬枯夏长。门虽设而常关,低垣断处,便是方便之门,不论人畜,要进去亦不过举足之劳耳。平常有市集的日子,这庙前非常热闹,庙里却依然冷清。只有将近新年的时候,这座古庙才被惊动一下。自然,门是开着的了,里边外边,都由官中人打扫一过。不知从哪一天起,每天夜里,庙里也点起豆粒般大的长明灯火来。庙门上,照例有人来贴几条黄纸对联,如“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之类,却似乎每年都借用作这里的写照,然而这个也就最合适不过了,又破烂,又新鲜,多少人整年地不到这里来,这时候也都来瞻仰瞻仰了。每到市集的日子,里边就挂满了年画,买画的人来,看画的人也来;既不买,也不看,随便蹭了进来的也很多。庙里很热闹,真好像一个图画展览会的画廊了。
⑦画呢,自然都很合乡下人的脾胃,他们在那里挑着,拣着,在那里讲图画中的故事,又在那里细琢细磨地讲价钱。小孩子,穿了红红绿绿的衣服,仰着脸看得出神,从这一张看到那一张,他们对《有余图》或《莲生九子》之类的特别喜欢。老年人呢,都衔了长烟管,天气很冷了,他们像 每人擎了一个小小手炉似的吸着,暖着,烟斗里冒着缕缕的青烟。他们总爱买些《老寿星》《全家福》《五谷丰登》或《仙人对棋》之类。一面看着也许有一个老者在那里讲起来了,说古时候有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人,因贪看两个老人在石凳上下棋,竟把打柴回家的事完全忘了,一局棋罢,他才如梦醒来,从山上回来时,无论如何再也寻不见来路,人世间几易春秋,树叶子已经黄过几十次又绿过几十次了。讲完了,指着壁上的画,叹息着。也有人在那里讲论戏文,因为大多数画是画了戏中情节的,那讲着的人自然是一个爱戏又懂戏的,不知不觉间你会听到他哼哼起来了,哼哼着唱起戏文来,再没有比这个更能给人以和平之感的了。是的,和平之感,你会听到好些人在那里低低地哼着,低低地,像一群蜜蜂,像使人做梦的魔术咒语。人们在那里不相拥挤,不吵闹,一切都从容,闲静,叫人想到些舒服的事情。就这样,从太阳高升时起,一直到日头打斜时止,不断有赶集人到这座破庙来,从这里带着微笑,拿了年画去。
⑧“老伯伯,买了年画来?”[来源:Z&xx&k.Com]
⑨“是啊,你没买?——补补空墙,闲时候看画也很好玩呢。”
⑩“《五谷丰登》几文钱?”
⑪“要价四百四,还价二百就卖了。”
⑫在归途中,常听到背着年货的人这样问答。
                                                        (原文有删改)
12.文章第⑤⑥⑦段,都围绕“画廊”来描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⑦段内容。(每空须有“画廊”二字)(4分)
第⑤段:人们趁着赶集去画廊买年画
第⑥段:                     
第⑦段:                     
13.结合上下文,说出第⑥段“又破烂,又新鲜”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其表达之妙。(4分)
答:       
14.文章借“画廊”描绘了和平的乡村生活图景。请你具体分析文中是怎样体现“和平之感”的。(不超过150字)(7分)
答:       
大兴参考答案:(15分)
12. 第⑥段示例:画廊平日冷清而新年前热闹
第⑦段示例:人们在画廊享受着各种乐趣
 (共4分。每空2分,没有“画廊”,该空得1分)
13.示例: “破烂”是指庙宇平日的破败冷清,“新鲜”是指被临时当作画廊时打扫一新,热闹非凡;用这样看似矛盾的语言来写画廊,对比鲜明,突出新年前画廊里热闹欢乐的景象,有很强的表现力。(共4分。每个要点2分)
14.示例:文章首尾 的简短对话,不紧不慢,舒缓平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为了点缀一下生活,能够轻松地到市集的画廊看年画、挑年画、讲价钱,悠闲地讲唱与年画相关的戏文。一整天,“不相拥挤,不吵闹,一切都从容,闲静,叫人想到些舒服的事情”,“带着微笑,拿了年画去”。这一切,自然地展现出了人们的和平之感。(共7分。内容5分,表达2分)
 
2015房山:阅读《最完美的礼物》,完成第 13—15 题。(共15分)
最完美的礼物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四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五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五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③“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厉声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⑧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⑨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A】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水,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⑩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过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B】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⑾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 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⑿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⒀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⒁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⒂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 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验,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有删改)                               
13.本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结局出乎意料。请你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在【A】【B】两处分别对郭教授进行不超过30字的描写,达到情节前后呼应, 上下文前后连贯的效果。(4分)
答:【A】答题纸14题处排30个方格
【B】答题纸14题处排30个方格
14.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4分)
(1)“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大口水……”
理由: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理由:                                                                
15. 选文的题目是《最完美的礼物》,如果删去选文最后一段,你认为选文应该拟定的题目是什么,请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并解说理由。(7分)
&, nbsp;  A.水囊里的水     B.希望的力量      C.走出沙漠    D.水囊里的黄沙
答:选定的文题:           
理由:(答题纸上16题第二问处排150个方格)
房山参考答案:(共15分)
14. 【A】:辗转了一夜的郭教授在天色未亮时,秘密的开始了一个计划(“骗局”)。【B】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
评分标准:
【A】处2分,能为后文“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做伏笔得1分,与【A】处上下句连贯得1分。
【B】处2分,能为后文大刘种种做法的合理性做伏笔得1分,与【B】处上下句连贯得1分。
15. (1)猛(“拼命”、“毫不 客气”等), 因为这个词语能突出大刘鲁莽直率,有些自私。
(2)轻轻(“缓缓”、“慢慢”等),因为这个词语能突出郭教授沉着冷静,顾全大局。
评分:本题4分。每个要点1分。
16.选择A,“水囊里的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线索可作为文题。沙暴过后人们只发现了一支盛有水的水囊,于是抢水,被制止后分喝水囊里的水,水喝完了,水囊被悄悄装了沙子,人们依旧认为水囊里有水,他们被水囊里的水牵引着走出了沙漠,发现“水囊里的水”早已被黄沙代替,他们才恍然大悟,进而悟出了希望是人们走出险境的信心和勇气。
    选择B,“希望的力量”揭示了故事的意义,沙暴后考古队只找到了一支有水的水囊,在教授的指挥下分喝完了仅有的水,水囊里被悄悄装了沙子,人们依旧认为水囊里有水,这让他们带着希望走出了沙漠,当发现“水囊里的水”早已被黄沙代替时,他们才恍然大悟,悟出了希望是人们走出险境的信心和勇气。用事件的意义做文题可揭示中心。
    选择C,“走出沙漠”是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本文叙述了考古队员穿越沙漠遭遇到沙暴后,在饮水十分缺少的情况下,靠着教授的指挥和善意的谎言,凭着还有生的希望这一信念,历尽艰难走出沙漠的故事。沙漠代表险境,作者揭示了走出险境的信心和勇气是希望。文题也可是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因此我选择C。
   选择D,“水囊里的黄沙”是故事结局中出人意料的一笔,这一笔解开了郭教授宣布新用水规定之谜,教授晕倒前叮嘱之谜,教授晕倒后大刘仍旧不给教授喝水之谜,以及拒绝其他人喝水请求之谜。正是因为这黄沙代替了水,才让人们感觉到生的希望,有了走出沙漠的信息和勇气;这个题目不仅能揭示主题,还能引起读者兴趣。
   评分标准:本题7分。选择题目1分;解说理由5分,说出题目对文章的作用1分;结合文章内容解说作用3分,其中有情节且全面2分,有中心且正确1分;结合文题的分类解说理由1分。
 
2015朝阳:阅读《师表》,完成第14-17题。(共17分)
师表•凹凸
    ①月明如洗,弦音升起,二胡的曲调悠长如曳。已躺到土炕上的山里老小都知道,那是陈老师在拨弄心曲。
    ②陈 老师有腿疾,高考落榜之后,被照顾到村里的小学校当代课教师,从此就白天教课,晚上弄弦,好像不能与人言说的种种话语,都说与了手中那把二胡。
    ③陈老师三岁那年,突然发起了高烧。父母开始以为是受了点风寒,很快会好。然而他久烧不退,父母就慌了,只好去医院问诊。医院在四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不通车辆,父母便把他放在一个背篓里,急切地赶路。终于到了医院。医生说,孩子若再晚来一步,就没救了,但究竟来得晚些,错过了最佳的治 疗时期,命可保住,却落下残疾。
    ④长大之后,有人闲话道:你落到这个地步,都是父母给耽误了。他说,父母生育了我,是给了我第一条生命;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又给了我第二条生命——他们只是两个普通的农民,又生在这么一处僻地,没有回天之力,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没有权力怨,只是真心的感恩。
    ⑤陈老师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高考落榜,也只是因为身体。村支书找到他:“你功课这么好,当个代课的先生怎么样?就是薪水有些少。”他说,能让我当这个代课的先生,已是乡亲们给予的恩德,而恩德不能以金钱衡量,很好。
    ⑥一个跛腿的先生走在校园里,学生们就常常在他身后学他的跛。他只是笑着摇摇头。不久,他居然说动了校长,教同学们列队、齐步走。他说的要领很准确,但是一示范,动作就歪斜了。学生们嬉笑着学他的歪斜。他依旧堆着微笑,说:“既然你们愿意这样走,走就是了。”走了几遭,学生们自己就停了,太累了。他说:“这就对了——你们本来 长着健全的腿脚,却偏要走得歪斜,岂有不累?再说,即便我的腿是残 的,也还努力追求往周正里走,你们有好腿,却不走周正,你们愧不愧?”学生们感到羞愧,再也不耍顽劣了。后来,学区里搞队列比赛,陈老师辅导的队列,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拿了第一。听说是一个跛腿的老师训练的,别人都很惊异。
    ⑦陈老师虽然腿跛,但他的乒乓球打得出奇的好。不仅学生,即便是整个学区的老师也没人能打得过他。他的手像长着眼睛,总是把球控制在腿力所及的范围内。而且他的腕力劲狠,球一旦扣过去,就没有什么人能够轻易地把球救起来。问他这手上的功夫何来,他说,无他,只因为跛。见旁人不解,他说,其实人和自然万物是一样的——不长稻米的地方,必长大豆高粱,不长粮食的地方,必长冬虫夏草,总之都要长。还譬如动物,黄鼠狼眼盲却嘴尖,能咬得住木笼里的鸡;兔子腿短却善翻滚,能躲得过猎人的追。此消彼长,各有一技,都能生存得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
    ⑧于是,放学后,我们就很愿意留下来看陈老师打球。从他的手起手落之间,我们看到了他的乐观与自尊,小小的心灵里就升起一种肃穆的东西,感到自己在渐渐地长大。
    ⑨学校的讲台上是有座椅的,但腿脚不好的陈老师却从来没有坐过,总是站着授课。他还特别勤于写板书,写的是标准的楷体,整齐好看。因为他的身子是斜的,长久地写字是很累的,我们便体恤地说:“老师,写明白了就行,没必要那么认真地写。”他问为什么,我们就说字写在黑板上,很快会被擦去,写得再好也是白费力气。他却回答:“昙花刚一开放就凋谢了,然而它依旧仔细地开,难道人还不如昙花?”
    ⑩他的话我们似懂非懂,但他认真的精神和不敷衍、不取巧的做事态度却影响了我们。在本子上我们也往好里写。后来,他教过的学生都能写一笔好字,被周围人看重。
    ⑪陈老师不但会拉二胡,写好看的板书,还识百草——山里有药草,他知道它们的药性。所以,他除了授课之外,还给村里人看病。邻居的女崽肚子胀得像一面小鼓,他看了看,开药,叫女崽煎服下去,二日之后就好了。二大伯腿上的风湿滞重,不能下炕,陈老师选了冬天的日子,把白糖水涂在他的膝盖上,然后把饿过的蜜蜂放出来,在上边叮咬。冬日一过,二大伯居然能走了。
    ⑫陈老师便多了一层神奇,问他怎么就识百草,他说,无他,因为寂寞。旁人又不解,他就解释,寂寞是个巨大的空洞,需要有东西填补。他就以看药书填补,渐渐地就多了这方面的知识。但乡亲们还是认为他天生就有过人之处,被他看好了的病人都会给他送重礼。他总是坚拒不受,笑着说,你们可千万别这样,我只是一枝小花朵,只能散发出那么一点点儿微香,不可能贡献得太多。
    ⑬但是,陈老师到底是得到了回报——多年后,代课教师被整体地辞退了,然而他很快就被县中医院聘为医师。他白天行医,傍晚到河畔公园拉琴,活得很自在。村里人得知,都说,上苍究竟是睁着眼的,对有德行的善人,始终就给他预备着幸福的日子。
14.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陈老师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为:   ①   ;高考时因身体残疾而落榜;   ②   ;被县中医院聘为医师。(4分)
15.第⑥段,队列比赛中学生“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结合内容,分析学生有如此表现的原因。(4分)
    答:        
16. 陈老师为什么说“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结合第⑦段内容,下面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陈老师觉得自然万物都是一样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B.陈老师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有一技之长就很好。
    C.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实想得太多,陈老师觉得会徒增烦恼。
17.最后,陈老师能“活得很自在”,村里人认为是“善有善报”。有读者认为是“天道酬勤”,还有读者认为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不超过120字)(5分)
答:        
朝阳参考答案:(共17分)
14答案示例: ①三岁时因生病延误治疗,落下残疾
②在学校做代课老师,还给村里人看病 (共4分。每空2分)
15.答案要点:①学生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动作要领,认真训练。
②学生理解了陈老师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走路和做人一样,都要追求“周正”。(共4分。每个要点2分)
16.答案:B (4分。选B,4分;选A,2分;选C ,0分)
17. 答案:略(共5分。看法2分,结合内容2分,语言1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围绕陈老师的性格、心态、品德等分析他“活得很自在”的原因,作答清楚、合理即可)
 
2015西城阅读《山城烧饼》,完成第12-14题。(共15分)
山城烧饼
安海
  ①我第一次吃烧饼是在只有几岁光景的小时候。有一次二舅从山城来乡下看我母亲,见到我便取出一包东西,油乎乎的,先是依稀有一股咸香的味道钻入鼻孔,接着我便看到一个圆圆的,表面有螺旋纹的,焦黄的东西,样子有点像母亲做的玉米面锅贴。二舅从上面撕下一块喂在我嘴里,顿时满口都是一种油香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吃烧饼,虽然只吃了一小块,但烧饼的味道却盘踞在了我的头脑中,而且这一次吃烧饼的经历,也成了我在伙伴们面前显摆的一个砝码。
②后来到山城读中专,学校食堂早餐就有烧饼,有时候和同学到离校不远的沙岭子去逛,饿了就在那儿买个烧饼,边走边吃边谈,走到宿舍,烧饼也吃完了。那是一段令人回味的青葱岁月,烧饼由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美味,还原成了一种涵养青春的普通食物。
③第一年放寒假回家和父亲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烧饼。父亲说当初二舅的烧饼是从山城买的,那时的烧饼真香。父亲还说原来山城卖烧饼的就那么几家,接着又自嘲地说,多了人们也买不起。父亲又说让我下次回来时给他买几个,我满口答应了,但事实上却没当回事。八十年代末的农村,生活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饭桌上再也不是玉米面打到底的光景了,馒头、米饭已成为稀松平常的食物,就是点心蛋糕也不鲜见,我想父亲或许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因此放暑假回家时我并没有给父亲买烧饼,而是从商场买了几斤高级点心。回家后兴冲冲地从兜里掏出点心,满以为父亲会很高兴,却发现父亲看到那拿出点心后空空的背兜,目光深处似乎有一丝希冀的亮光转瞬即逝了。后来,他虽然吃着点心连连说好,但目光中那种落寞的神情却始终遮掩不掉。那次之后,父亲再没有对我提起过烧饼,我以为他忘了,也就不再想着这事了。
④我上中专的第二年,父亲办理了退休手续。父亲在乡镇工作近四十年,我们一家人跟着他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脚步几乎抵达了家乡所有的乡镇。临近退休的前几年,他才调回了老村所在的镇,我们也才结束了那种居无定所的日子。
⑤退休后的父亲再也不用每天往返于老村与镇上之间了,但他却并没有悠闲下来 ,反而增添了一种烦躁感。他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打扫院子,侍弄果树,来往于田间地头。而且他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对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令母亲很上火,也很烦恼。中专第二年寒假回家,母亲向我诉了半天苦,有时候两个人还在我面前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弄得我也不知该怎么办。好在,他们也只是吵吵,吵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母亲说父亲的性格变了,以前可不是这样子,以前他总是遇事忍让的。
⑥度过了短短的假期,我又回到了山城的那所学校。头脑马上被眼前的景象和身边的事情填满,父母与乡村暂时忘到了脑后。临近放暑假的时候,收到了姐姐的一封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姐姐信中特别提醒我要记得给父亲买烧饼,她说父亲在她面前提过好几次了,很想吃山城的烧饼……直到这时我才知道,父亲参加工作前曾在这座山城做过一段学徒,就像小时候我把烧饼当作美味一样,他最喜欢吃的就是山城的烧饼。
⑦这次暑假回家,我的行囊中多了一兜烧饼。果然,当我把烧饼放在家里的桌上时,父亲感到很意外。他吃着烧饼,目光中有回味、有欣慰、有满足、有失落,他给我介绍他年轻时在山城的经历:杂货铺、武城街、堡子、大境门……那一天,他的兴致特别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目光炯炯,手舞足蹈,每个细胞都兴奋着、活跃着。那个假期,家中竟然很平静,父母再没有像以往那样吵过。我发现父亲眼中的焦虑、烦躁已经不见了,父亲又变回了原来那个慈祥、自信的父亲。他每天或者饶有兴致地打理着院中的菜蔬花果,或者和母亲叫上我到地里去给禾苗施肥锄草。
⑧多年后,我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才明白,父亲当年出现的那一种焦虑、烦躁的情绪,是一种典型的“退休综合症”,忆旧是其特征之一,而烧饼在此刻起到了一种连通今昔的媒介作用。我也才明白,父亲记忆中的烧饼之所以那么香甜,是因为它多了一种调味品,这种调味品就是岁月的沧桑。
(选自《北极光》2011年1期,有删改)
12.在父亲人生的不同阶段,山城烧饼带给了他不同的心理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时期
情节
心理感受
父亲学徒时
父亲退休前
托我带山城烧饼
吃到我带的山城烧饼
兴奋
13.结合上下文品读第⑥段画线句,说说 “我”为什么会感到“意外”。(4分)
    答:        
14.从文中看,“我”逐渐理解了山城烧饼对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生活中,寻常之物有时会变得很不寻常,请结合你的经历就此谈谈感悟。(不超过150字)(7分)
    答:        
西城参考答案:
12.①在山城吃烧饼    ②喜欢    ③希冀(或“忆旧”“挂念”等)   ④父亲退休后
评分标准:4分。每点答全答准得1分。
13.①以为父亲托“我”带烧饼只是随口说说;
②带过点心后,父亲再没有对“我”提起过烧饼,“我”以为他忘了;
③没想到父亲在姐姐面前多次提到很想吃烧饼;
④不知道父亲在山城做学徒时最喜欢吃山城烧饼。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
14.文中“我”逐渐理解了山城烧饼是父亲在山城做学徒时最爱吃的食物,对父亲来说,它是连通今昔的媒介,带有着岁月的沧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发卡,但它是我小时候奶奶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带有我对奶奶的美好回忆,因此对我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寻常之物之所以变得很不寻常,就是因为它上面带有某种 特殊的意义。
评分标准:7分。理解意义3分,谈感悟3分,语言表达1分。
版权所有:深圳市天元北极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号:91440300081852861M ICP许可证号:粤ICP备09101687号-3
联系方式:0755-22183907(龙小元老师) E-mail:9391702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