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考点
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有三种: 顺序、 顺序和 顺序。
3、说明文的结构常有三种:总分式 并列式 层递式
总分式的三种形式: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作一般了解)
(1)、说明文的主要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据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的中心(对象)结合起来,或突出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或使复杂的事物、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或准确具体的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等。
作比较:突出对象的 特征;
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对象的 特征;
举例子、列数据:形象生动说明对象的 特征;
5、说明文的语言要领:准确
(1)数据列举是否确凿。如:一只青蛙一天可以吃2400只蚊子。
(2)抓表“部分”“全体性”的词语。如“所有”、“大部分”、“几乎”等
(3)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如“最、之一、到目前为止、至此”等。
(4)抓有推测语气的词。如:“可能”、“大约”、“大概”等。例: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可能”表推测,“有记载”表范围,“最早”表程度。)
6、内容理解方面的考题:
(1)、前后内容的衔接、指代。如“这、这些、这样、这种”等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尽量用原文回答。
(2)、说明文开篇引用神话传说、故事、迷语等的作用:
A、引出说明的对象; B、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课堂阅读训练
(一)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5、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关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们实现像鱼那样在海洋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分别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
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液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材料制成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氧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
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威尔说:“人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筒。在浅水中,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想在水中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但英国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麦克·布莱恩对人造肺在深海商业潜水、比如说海底矿藏开发中的用途并不感到那么乐观,因为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另外一些人担心人造肺在娱乐潜水中的运用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后来,海洋旅游资源已经受到过多业余潜水者的威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因为潜水游客过多而受到危害。红海的珊瑚因为水下游客过多而受到破坏,现在不得不把游客限制在一定的海区内活动。不过,只要善加利用,相信这项新发明也必将能造福人类。
1.鱼类与人造肺获取“氧”的方式分别是: 鱼类获取“氧”的方式: 人造肺获取“氧”的方式: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稻田大学科研小组已经发明的人造肺还不能投入商业使用。 B.人造肺是模仿鱼和鲸的呼吸机制发明出来的。 C.如何设法获取海水中的氧是人造肺模仿鱼等海洋动物呼吸的关键。 D.举澳大利亚大堡礁和红海的珊珊为例,是为了说明人造肺的使用给海洋环境造成了威胁 3.简要说明人造肺的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这个问题”指的是__________
5.分别概括第3段和第4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
答: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____
(三)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答:( )→( )→( )→(沙漠)
3.第④段开头加点的“当然”“也”“无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加以解说。
答:“当然”:______________ ;“也”:
“无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答: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
三、课外阅读训练
(四)指纹的奥秘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A.______人的遗传特性,B.________指纹人人皆有,C.________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仔细阅读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请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① 作诠释;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
答:“这一特性”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请分别指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句。
答: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的介绍,请用简略的语言谈一谈指纹有哪些用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