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2616488
微信同号(08:00-22:00)
直接微信联系老师更快捷

小六语文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浏览:2362  来源:深圳语文补习网  日期:2012-10-02
目标:
了解有关叙事散文的知识,提高叙事为主记叙文的阅写能力。
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叙事散文,应从几下几方面着眼:
1. 弄清记事的“六要素”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六要素(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                                    
2. 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
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一般叙事顺序有三种:①       ,②       ,③      
3. 弄清典型事例
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 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
典型环境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每篇记事文章对这两大要素的具体写法。
5. 弄清叙事中的议论、抒情
叙事时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时,发表自己的感想、认识,也就是说,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二、课堂阅读训练
(一)母爱的天空泪雨滂沱
我的家乡在沂濛山腹地。这里土壤多为沙石,小麦、玉米等作物不易生长,村民们一年到头全靠地瓜煎饼来维持生活。我们兄妹4人,我在家是老大,日子过得很苦。但母亲没有听邻居大叔那句“穷读书、富放猪”的致富经,先后把我们送进了学校。
从我记事起,便知道父亲没日没夜地在山上采石头卖,辛辛苦苦的父亲采一天石头才能挣5角钱。母亲在田里劳作,操持一家人的生计。常年的辛苦使她患了一身的病。
记得从县城看榜回家时,母亲正蹲在地下剁地瓜皮。见我回来,她期盼地问:“儿子,考上没有?”
我不敢正视母亲的眼睛,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别泄气,考不上再考。”母亲又继续剁地瓜皮。只听“哎哟”一声,我抬头一看,母亲正用右手使劲捂着翻地瓜的手,yān红的鲜血顺着手背淌了下来,滴在了未剁碎的地瓜皮上。
那一刀剁在了母亲的手上,也剁在了我的心上,整整疼了好几年啊!
第二年,我考上了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母亲再也拿不出一分钱。她东挪西借只借到了70元钱,可离300多元的学杂费还差得太远。母亲三天三夜没合眼,看见母亲更加消瘦的脸和日渐增多的皱纹,我哭了:“妈,这个学我不上了。”“说什么傻话,多读书没坏处。妈会想出办法的。”第四天吃完晚饭,母亲告诉我她去姑姑家借些钱。
那天我和父亲坐在灯下一直等到半夜12点,母亲还没回家。我坐不住了,因为去姑姑家都是坎坷不平的山路,要经过几座山和一片阴森的坟地,就是白天走,也叫人毛骨sǒnɡ然。我懊悔极了,我怎么就没想到陪母亲一起去呢!父亲也急得不行,就在我们准备出门接母亲时,母亲liànɡ liànɡ跄跄地回来了,额头上,手上都是血。
我扑过去:“娘,发生什么事了?”
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路上遇到打劫的,要钱,我说没有,他搜了半天,没搜着,就把我打了一顿。”说着,母亲脱掉鞋,从里面拿出一沓钱递到我手里:“儿子,拿去交学费吧。”
接过母亲差一点搭上性命换来的两百多元钱,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在丝绸学校读书的日子里,每当就餐时,我捧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都会想起母亲,体弱多病的母亲长年累月jǔ嚼的都是地瓜煎饼呀!
寒假结束返校前,我故意对母亲说学校的饭菜吃不饱。母亲心疼地为我连夜准备了一大尼龙袋地瓜干煎饼。
回校后,我把煎饼放在床下的木箱里,每当吃饭时,我就拿上几个偷偷溜出校园,眺望遥远的故乡,啃那令我既爱又恨的煎饼。放暑假时,我用省下的50多斤馒头票去食堂换回了两袋馒头。
当我把馒头捧给母亲时,母亲迟迟没有伸手,愣了好半天,她才说:“儿子,这是你偷的吗?”“娘,不是……”“不是偷的,怎么有两袋白面馒头?这么多年,娘见也没见这么多白馍呀。”
母亲怔怔地望着我好大一会儿,伸出双手颤抖地接过馒头,喃喃地说:“好儿子,娘吃。”
这年年底,我回家过年。一天吃晚饭时,父亲对妹妹甩出一句硬邦邦的话:“兰子过年后别上学了,家里实在没有办法供你读书了。”妹妹傻了一般地看着父亲。母亲则“霍”地站了起来:“不行。”父亲瞥了母亲一眼:“你有什么本事供她上学?”“我就是到街上要饭,也要供兰子上学!”母亲大喊道。父亲打了母亲,母亲鼻子里的血流在她的衣衫上。
妹妹“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她跪在父亲跟前,抱着父亲的腿,苦苦地哀求:“爹爹,别打娘了,我以后每天都不吃早饭和午饭了,省下钱来上学行吗?”
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我压根儿就没想到父亲会打母亲,也没想到妹妹会有如此执著的求学精神。
沉默了好长时间,我看见一行浑浊的泪从父亲那张苍老、枯叶般的脸上滚了下来。
他扶起妹妹,哽咽着说:“兰子,不是爹不想让你读书,是你今生投错了胎呀!”
母亲默默地对墙而坐,久久沉默不语。
第二天凌晨,大约3点多钟,被一夜噩梦惊醒的父亲发现母亲不在床上,他匆忙披上衣服提着灯笼来到院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发现昏迷的母亲直挺挺地躺在院子一棵老榆树下,脖子上套着绳索,在绳子的另一端,是一根胳膊般粗的榆树枝。父亲摸了摸母亲的胸口,心还在跳动,很显然,母亲上吊时,树枝便断裂了,是老榆树救了母亲的命。
令我们非常奇怪的是,第二年春天,那棵本来很茂盛的老榆树竟没有发芽,不久就枯死了。
1995年8月,辍学两年的妹妹靠自学考取了泰安贸易学校。这本是一件喜事,但那高达7000元的学费却使母亲一夜之间急白了头。
妹妹恳求母亲:“我想上学呀,能不能借些钱,等我毕业后一定还。要不就找一个有钱的婆家要7000元还债。”“借,我娃能考上,是我娃的本事,娘一定要让你按时上学。”
第二天,母亲让我用独轮车推着她,妹妹在前面拉着,走上了向亲戚借钱的路。这条路真难呀!我们走了几十里路,借遍了20多个亲戚,任凭母亲磨破嘴皮也没借到一块钱。
晚上,由于一天的奔波,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弟弟跌跌撞撞地闯进来,语无伦次地说:“哥,娘……出事了……”
悲痛欲绝的父亲招呼我和弟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迅速将母亲送往医院。
感谢白衣天使,母亲打了一天一夜的吊瓶后,终于脱离危险。母亲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我无能,我想让孩子上学呀!”
母亲对儿女的这份真情感动了我家的亲戚们,做生意的舅舅送来了2000元,其他亲戚你200、我300,在妹妹报到前一天,终于凑足了所需的学杂费,妹妹启程那天,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
如今,妹妹已经毕业,在一家企业上班,两个弟弟也参加了工作,我于1998年调到基层政府机关工作,家里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兄妹4人以最大的努力在使母亲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沂濛(       )                 (2)噩梦(       )
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
(1)yān(       )红                (2)sǒnɡ(     )然
(3)liànɡ(    )跄                  (4)jǔ(       )嚼
3.家已经贫困,母亲为何不听邻居的劝告,送孩子上学,从这件事上可表现母亲怎样的远见卓识?
(1)                                                                              
(2)                                                                                                                                                          
4.母亲期盼地问儿子,母亲“期盼”什么?当得知儿子考试结果时,母亲没有责骂而是鼓励,“别泄气,考不上再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儿子在校期间为什么每当吃饭时,他就“偷偷”溜出校园?“眺望遥远的故乡,啃那令我既爱又恨的煎饼”一句你如何理解?
(1)                                                                              
(2)                                                                            
6.“穷读书”,妹妹执著地求学,为此家中发生了争执,对此你有哪些看法?
                                                                                  
7.为什么母亲曾向20多个亲戚借钱分文没借到,而后来亲戚们主动送钱来了?
                                                                                 
8.母爱是诗人永远歌颂的主题,请写出一句有关母爱的诗或名言。
                                                                                
                                                                                   
(二)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效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界,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每天下午,接上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溜达一圈,这是我们俩都很喜欢的习惯。闲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就觉得这是上帝对我劳作一天的最好奖赏。每次我们走到文华路口,我就会停下来,和一个卖小菜的妇人聊上几句,这是我们散步的必有内容。这个妇人脸色黑红,发辫粗长,衣着俗艳,但是十分干净。她的小菜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常在她这里买菜,所以彼此都相熟。因此每次路过,无论买不买菜,都要停下和她寒暄几句。客户多的时候,也帮她装装包,收收钱。她会细细地告诉我,今天哪几样菜卖得好,卤肉用了几个时辰,西兰花是从哪个菜市上买的,海带丝和豆腐卷怎样才能切得纤细如发,而香菇又得哪几样料配着才会又好吃又好看。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仿佛这样对我说话的,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亲人。而孩子每次远远地看见她,就会喊:“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
一天夜里,我徒步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那个车夫是个年近50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便让车夫停车,和他结账。
“还没到呢。”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我说。
“时间长吗?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
“不用。”我说,其实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
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蒙蒙的云朵。
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他笑道。
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看起来只有20岁左右。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谨。每天下午三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
“干吗还要这么喊一声呢?是单位要求的吗?”我问。
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了。”
后来,每次他喊过之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都能给我以这种难忘的感受。满面灰尘的清洁工,打着扇子赶蚊蝇的水果小贩,双手油腻腻的修自行车的师傅……只要看到他们,一种无缘由的亲切感就会漾遍全身。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来历,但我真的不觉得他们与我毫不相干。他们的笑容让我愉快,他们的忧愁让我挂怀,他们的宁静让我沉默,他们的匆忙让我不安。我明白我的存在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一行一行的泪水和汗水之间,生活在他们千丝万缕的悲伤和欢颜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
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予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越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厚(       )                    漾遍(       )
沉淀(       )                    默契(       )
2.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卖小菜妇人的絮絮温语传达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注对白衣车夫的语言描写,分析他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对邮递员男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命也许很平凡,但它不失其美,描述你平凡而美丽的生命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所有:深圳市天元北极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号:91440300081852861M ICP许可证号:粤ICP备09101687号-3
联系方式:0755-22183907(龙小元老师) E-mail:939170249@qq.com